董超作为乡村振兴干部,在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这些措施是否能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
从实际工作场景来看,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董超的相关举措必然围绕夯实组织基础、激发党员活力展开。
抓实党员队伍培育
- 针对农村党员年龄偏大、能力不足的情况,定期组织党员专题培训,内容涵盖乡村振兴政策、基层治理方法等,邀请农技专家、优秀村干部授课,让党员懂政策、会服务。
- 主动吸纳返乡青年、致富能手入党,建立“老党员带新党员”机制,既注入新鲜血液,又通过传帮带提升新党员的实践能力。比如鼓励青年党员参与村集体事务,在矛盾调解、项目推进中积累经验。
健全党组织运行机制
- 完善“三会一课”制度,结合乡村实际灵活安排时间,比如利用农闲时段开党员大会,把会议开在田间地头,既不耽误农时,又能让党员随时参与组织生活。
- 建立党组织议事清单,明确重大事项必须经党组织研究讨论,像村集体资产处置、特色产业项目引进等,都按程序走,避免“一言堂”,让决策更贴合村民需求。
推动党建与实务融合
- 开展“党员联户”活动,每名党员联系几户村民,定期走访收集诉求,小到邻里纠纷调解,大到农产品销路对接,党员主动牵头解决,让党组织服务“沉下去”。
- 把党组织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绑定,比如在合作社、种植基地建立党小组,党员带头搞技术试验、跑市场,像带动村民发展大棚蔬菜时,党员先试种、先找销路,再带动群众跟进。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能感觉到这些措施的关键在“落地”——不搞虚的,而是盯着乡村里的具体事,让党组织真能领着大家干。就像不少乡村的实践证明,党组织强了,党员动起来了,村民跟着干的劲头才足,董超的这些做法,其实也是抓住了基层党建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