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兰山歌如何通过现代媒介实现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
在乡村文化传承面临断层、振兴需特色动力的当下,现代媒介除了传播山歌,能否真正让传统文化成为乡村发展的“活引擎”?
现代媒介的多元传播路径是融合的基础。当下短视频平台用户基数庞大,东兰山歌可依托抖音、快手等平台,制作“山歌+乡村生活”的短视频——比如记录山歌手在稻田边对唱的场景,搭配歌词字幕和乡村风光镜头,既展现金歌韵律,又传递乡村风貌。直播也是重要方式,定期开展“山歌直播间”,邀请当地老艺人演唱,同时在直播中穿插介绍山歌背后的民俗故事,吸引观众停留的同时,也让文化有了温度。本地融媒体中心的作用不可忽视,可开设“东兰山歌专栏”,在电视、广播及本地APP同步推送,覆盖不同年龄层受众,尤其是让不熟悉短视频的中老年群体也能接触。
数字化赋能让山歌传承有了“保鲜剂”。为何说数字化是传承的关键?传统山歌多靠口传心授,一旦传承人离世,部分曲调可能永久消失。通过现代媒介建立“东兰山歌数字库”,用音频、视频记录不同流派的山歌,分类标注歌词含义、流传区域,既能永久保存,又能通过线上平台供研究者、爱好者查阅。针对年轻群体,可开发“山歌教学小程序”,将复杂的曲调拆解为简单片段,配上动画演示,让年轻人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比如学生课后打开小程序,跟着节奏学唱基础乐句,降低传承门槛。
媒介搭桥让山歌对接乡村产业。文旅方面,可通过媒介打造“山歌文旅IP”,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听山歌、游东兰”的系列内容,标注山歌发源地的具体村落,吸引游客实地体验;民宿、农家乐也可借助媒介宣传“住民宿、听山歌”的服务,让游客在消费中感受文化。农产品销售中融入山歌元素同样可行,直播卖东兰墨米、山茶油时,让山歌手在间隙演唱相关山歌——比如唱一段赞美墨米生长环境的歌词,既活跃氛围,又让产品有文化标签,提升附加值。
需直面的问题与解决方向。内容同质化是常见难题,若所有视频都是单纯对唱,观众易审美疲劳。可挖掘山歌与乡村故事的结合点,比如拍摄“老山歌手与山歌的往事”,通过人物故事带出山歌意义,增强内容独特性。部分村民不懂媒介操作,可由当地政府牵头,开展“媒介技能培训班”,邀请专业人士教村民拍摄、剪辑短视频,甚至简单的直播运营,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觉得这种融合的关键在于“接地气”——现代媒介只是工具,不能为了追流量让山歌失去本真。比如有的地方为博眼球篡改山歌歌词,反而让文化变了味,东兰山歌的融合需守住“原真性”这个底线。
从实际效果看,贵州某苗族村寨通过“民歌+短视频”带动文旅,去年村民人均增收近3000元;广西另一非遗项目借直播让手工艺品销量翻倍。这些案例说明,只要方法得当,东兰山歌完全能借现代媒介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支点”。未来若能持续整合媒介资源,让山歌与乡村产业、村民生活深度绑定,或许能形成“文化传得开、乡村富得起”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