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姐姐覃梅丽如何通过科技种植助力乡村振兴? 葡萄姐姐覃梅丽如何通过科技种植助力乡村振兴?她究竟怎样把新技术变成乡亲们的“金钥匙”?
在广西桂林的青山间,葡萄姐姐覃梅丽正弯腰查看葡萄架上的传感器数据,手机屏幕上跳动着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的实时数值——这个被乡亲们亲昵称为“葡萄姐姐”的农创人,用七年时间把科技种植的“金种子”撒进田间地头,带动周边6个村3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2.8万元。她的故事里没有高深理论,只有沾着泥土的科技温度与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
一、从“经验种植”到“数据种田”:科技破解传统难题
过去当地葡萄种植依赖“老把式”的经验:看天浇水、凭手感施肥,遇到极端天气常面临减产甚至绝收。覃梅丽意识到,科技不是大农场的专利,小农户更需要“接地气”的技术工具。她率先引进物联网监测系统,在自家30亩试验田里装上12组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温湿度、pH值、光照强度等8项关键数据;搭配气象站监测区域天气变化,通过手机APP就能查看“葡萄健康档案”。
当邻居老张家的葡萄因连续阴雨烂根时,覃梅丽的智能系统提前3天预警湿度超标,自动启动排水设备;当其他种植户还在按“老规矩”施氮肥时,她的土壤检测报告已精准显示“缺钾需补磷”,配合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将肥料利用率从30%提升至75%。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让乡亲们动了心——科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能直接转化为收成的“数字农具”。
二、手把手教技术:“传帮带”激活内生动力
“光我自己用得好不算啥,得让乡亲们都学会。”覃梅丽把科技种植的核心总结为“三件套”:基础设备(低成本传感器+简易监测仪)、操作流程(傻瓜式APP指引)、应急方案(常见问题的科技解法)。她在村里办起“葡萄夜校”,每周三晚上用投影仪播放实地操作视频,现场演示如何用手机查看数据、调节滴灌量;针对年龄大的农户,专门制作图文手册,用“红黄绿”三色标注关键指标阈值(比如土壤湿度低于40%标红需浇水,50%-60%标绿正常)。
村民李大姐起初觉得“机器比人靠谱”是瞎话,直到去年夏天她的葡萄园因疏忽错过最佳施肥期,果实个头小卖不上价。覃梅丽带着她调出系统记录:“你看,6月15日系统提示‘氮元素不足’,当时你没在意,结果7月初膨果期缺营养,果粒比别人小一圈。”现在李大姐不仅自己用上了智能监测,还成了村里的“技术二传手”,带着5户邻居一起学。
三、全链条升级:从种植到销售的技术赋能
科技种植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田间,更延伸到产业链后端。覃梅丽牵头成立合作社,统一采购优质种苗(抗病性强、糖度高的“阳光玫瑰”新品种),配套建设小型冷库和包装车间,利用区块链技术给每箱葡萄贴上溯源码——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种植过程中的施肥记录、检测报告,甚至采摘时的天气情况。
“以前卖葡萄靠批发商压价,现在有了品质背书,我们直接对接高端商超和社区团购。”合作社成员王叔算过一笔账:普通葡萄批发价每斤3元,贴了溯源码的精品果能卖到12元,而且不愁销路。更关键的是,科技种植降低了风险——通过提前预防病虫害(如利用诱虫灯+生物农药替代高毒农药),农药使用量减少60%,既保护了土壤生态,又符合绿色农产品标准,进一步提升了产品溢价空间。
四、科技种植的“乡村适配法则”
有人问:科技种植是不是门槛太高,小农户学不会?覃梅丽的实践给出了答案:真正的助农科技要符合三个原则——成本低(单亩设备投入控制在2000元以内)、易操作(手机点几下就能管理)、有实效(当年就能看到增产或减损)。她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三个关键点:
| 关键环节 | 传统做法痛点 | 科技解决方案 | 农户收益变化 |
|----------------|----------------------------|-----------------------------|-----------------------|
| 水肥管理 | 凭经验易浪费/不足 | 土壤检测+滴灌精准配比 | 肥料成本降40%,产量增20% |
| 病虫害防治 | 发现晚依赖化学农药 | 物联网预警+生物防治优先 | 农药残留达标率100% |
| 销售渠道 | 批发商压价,信息不对称 | 溯源码+电商直销 | 均价提升3倍以上 |
“科技不是要取代农民,而是让农民种得更聪明、赚得更踏实。”覃梅丽常说,她最开心的不是自己赚了多少钱,而是看到村里的留守老人也能通过一部手机管理果园,看到年轻人愿意回乡跟着学技术。如今,她的科技种植模式已被当地农业部门列为推广案例,更多村庄正复制着这份“数字助农”的甜蜜事业。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葡萄架上,覃梅丽又打开了手机监测页面——那些跳动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农户对丰收的期待,也是乡村振兴路上最鲜活的注脚。

红豆姐姐的育儿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