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首页 传统节日 24节气 企业成立时间 今日 问答 中文/English
首页 > 问答 > 随县人民政府如何推动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

随县人民政府如何推动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

蜂蜜柚子茶

问题更新日期:2025-11-13 01:18:49

问题描述

随县人民政府如何推动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文旅融合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随县人民政府如何推动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 ——文旅融合怎样真正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并带动村民增收?

随县人民政府如何推动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 ——文旅融合怎样真正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并带动村民增收?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文旅产业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载体,正成为随县突破传统农业局限、激活乡村活力的关键抓手。但如何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开发?怎样让文化资源转化为村民实实在在的收入?随县人民政府通过精准定位、系统施策,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兴村”的融合发展路径。

一、深挖特色文化根基,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陷阱

乡村文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独特性”。随县拥有炎帝神农故里、曾随文化发祥地等深厚历史底蕴,以及大洪山生态屏障、淮河源头等自然资源。县政府首先组织文化学者、民俗专家对全县19个镇(场)开展文化资源普查,建立“文化基因库”——梳理出炎帝传说、打锣鼓技艺、厉山腐乳制作工艺等3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标注出抱朴谷、琵琶湖等17处原生态景观节点。

针对过去部分村落盲目模仿古镇开发的问题,随县明确“一镇一主题、一村一特色”的差异化定位:洪山镇依托炎帝文化打造“寻根祭祖+康养度假”综合体,建成炎帝神农故里景区与中医药养生谷联动项目;尚市镇围绕桃产业延伸出“赏花经济+鲜桃采摘+桃胶加工”产业链,每年春季桃花节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柳林镇则聚焦红色文化,修复九口堰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开发“重走抗战路”沉浸式体验线路。这种基于本土文化的精准开发,让每个村落都能讲好自己的故事。

二、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打通“最后一公里”服务瓶颈

文旅产业的落地需要硬件支撑。过去随县部分乡村存在道路狭窄、停车场不足、网络信号弱等问题,直接影响游客体验。县政府将“文旅交通通达工程”纳入民生实事,近三年累计投入12.6亿元:新建改建乡村旅游公路87条、总里程达320公里,实现所有3A级以上景区与国省道“15分钟互通”;在银杏谷、神农部落等重点区域新建生态停车场42处,提供车位超1万个;推动5G基站向乡村旅游点延伸,覆盖率达92%

同时,配套服务同步升级:在万福店农场等游客密集区建设游客集散中心,提供咨询、导览、投诉一站式服务;培训“乡土导游”队伍,选拔200余名村民学习历史文化讲解、应急救护技能;规范农家乐管理,制定卫生、安全、服务三项标准,评选星级农家乐136家。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来得方便”的问题,更让游客“留得下来”。

三、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成为发展最大受益者

文旅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带动村民增收。随县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非遗工坊+电商”等多种模式,构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淮河镇,政府引进龙头企业开发漂流项目,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红,同时在景区从事保洁、餐饮等工作,户均年增收2.8万元;在万和镇,组织留守妇女成立刺绣合作社,将传统剪纸图案融入旅游纪念品设计,产品通过直播带货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在高城镇,鼓励农户将闲置农房改造为精品民宿,政府给予装修补贴,旺季入住率超80%,单间月收入可达3000元

通过举办“随县乡村工匠大赛”“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既挖掘民间技艺传承人,又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数据显示,202X年随县乡村旅游直接带动就业1.2万人,间接促进农产品销售8.6亿元,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四、强化数字赋能与品牌营销,扩大文旅影响力辐射圈

在信息时代,好酒也怕巷子深。随县一方面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整合景区预约、线路导航、特产购买等功能,游客扫码即可获取个性化推荐;另一方面创新营销方式:拍摄《随县十二时辰》微纪录片在短视频平台传播,单条播放量超500万次;举办“炎帝文化周”“银杏节”等节庆活动,邀请旅游博主实地探访;与武汉、襄阳等周边城市旅行社合作,推出“两日游”“三日游”精品线路。通过线上线下联动,随县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显著提升,202X年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7%,过夜游客比例提高至41%。

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景区+村庄”叠加,而是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随县人民政府通过挖掘特色、补齐短板、创新机制、数字赋能,让乡村既有“诗与远方”的魅力,又有“柴米油盐”的温度。这条路径或许能为更多地区提供参考:只有立足本土、尊重规律、惠及群众,才能让文旅融合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分析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