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县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并解决劳动力老龄化问题?
如何让传统果园结出“致富果”的同时,让乡村不再只有“白发守护者”?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砀山县作为农业大县,既要让土地多产金,也要让乡村留得住人。这需要从产业升级到人才回流,打出一套“组合拳”。
特色产业升级:从“单一种植”到“多元融合”
砀山酥梨是金字招牌,但单一品种抗风险能力弱。优化产业结构,首先要让“老果树”结出“新效益”。
- 品种改良扩规模:引进早熟、晚熟及特色梨品种,搭配桃、葡萄等时令水果,延长采摘期至半年以上,避免“果熟即滞销”的困境。
- 林下经济增收益:在梨树下套种中草药、花生、蔬菜等,每亩土地年收入可增加2000元以上,让土地“不空闲”。
产业链延伸:从“卖鲜果”到“全链条增值”
只卖鲜果利润薄,产业链短是农业增收的“卡脖子”问题。拉长链条才能让价值翻倍。
- 深加工建基地:扶持建设梨膏、梨酒、梨罐头等加工厂,鲜果加工率从30%提升至60%以上,每斤梨的附加值可提高3-5倍。
- 农旅融合拓市场:打造“梨花节+采摘园+农家乐”模式,每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等消费,让农民“卖风景也挣钱”。
| 环节 | 传统模式(仅卖鲜果) | 升级模式(全链条) | |------------|----------------------|--------------------------| | 利润空间 | 每斤1-2元 | 加工品每斤5-10元 | | 就业岗位 | 仅季节性采摘 | 加工、包装、销售等长期岗 |
科技赋能农业:让种地“省人力、提效率”
劳动力老龄化的核心难题是“没人种地、种不动地”,科技是破局关键。
- 智能设备减劳力:推广无人机植保、滴灌系统、果园轨道车等,原来10人管100亩地,现在2人即可完成,大幅降低体力需求。
- 数字技术强管理:建立“气象+土壤+产量”监测平台,农户通过手机就能查看果园情况,精准施肥浇水,减少盲目劳作。
引才留才:让年轻人“回得来、留得住”
乡村要活力,得靠年轻人。如何让外出务工者返乡?关键是“有奔头、有保障”。
- 创业扶持给政策:对返乡青年创业给予5-20万元低息贷款,免费提供电商、种植技术培训,近两年已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超200名。
- 岗位扩容保收入:村集体牵头成立农业合作社、物流公司,设置电商运营、直播带货、技术维护等岗位,月薪可达4000-6000元,不比城市打工低。
养老托底:让老人“种得动、有依靠”
农村老人是当前种地主力,得让他们“轻装上阵”。
- 社会化服务解难题:组建“代耕代种队”,提供播种、施肥、采摘全程服务,老人只需托管土地,就能坐享收益。
- 养老设施暖人心:每个村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助餐、健康体检服务,解决老人“种地时没人管、生病时没人帮”的顾虑。
从产业端的“提效增值”到人力端的“引留托底”,砀山县的实践说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种得好”,更要“卖得好、有人种”。据当地数据,2024年返乡创业青年同比增长35%,农产品深加工产值突破20亿元,这些变化正让乡村从“空心化”向“活力化”转变。未来,随着产业链更完善、保障更到位,砀山的田野上定会有更多年轻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