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长江源村白玛昂求如何推动民俗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青海长江源村的民俗文化蕴含着怎样的发展潜力?白玛昂求又是通过哪些具体举措让这些文化资源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力的呢?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民俗文化作为乡村的“精神名片”和“经济富矿”,其产业化发展越来越受重视。白玛昂求立足长江源村的实际,从挖掘文化根基入手,一步步推动民俗文化产业落地生根。
深挖民俗资源,筑牢产业根基 - 组织村里的老人、非遗传承人等,系统梳理藏族编织、传统歌舞、民俗节庆等文化元素,详细记录技艺流程、历史渊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民俗文化档案,让这些“老手艺”“老传统”有了文字依托。 - 针对部分濒临失传的技艺,邀请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在村里的小学开设兴趣班,让青少年从小接触和学习本土文化,确保民俗文化的代际传承。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认为这种从根源上保护文化的做法,是民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连文化本身都流失了,产业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搭建产业载体,促进文化变现 - 牵头成立了民俗文化合作社,将分散的村民手工艺人组织起来,统一原材料采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销售,解决了个体生产效率低、议价能力弱的问题。 - 利用村里闲置的房屋,改造建设了民俗工坊,既作为生产基地,又作为展示窗口,吸引游客参观体验,现场购买手工艺品,实现了“生产+展示+销售”一体化。 当下农村不少手工艺人面临“单打独斗”的困境,合作社这种模式能有效整合资源,让民俗文化从“小众爱好”变成“大众产业”。
联动内外资源,拓宽发展路径 - 主动对接省内外的文旅企业、电商平台,签订合作协议,将长江源村的民俗手工艺品、民俗体验项目纳入旅游线路和线上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覆盖面。 - 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申报非遗保护项目、乡村旅游扶持资金等,用于改善工坊设施、培训从业人员,提升产业的专业水平。 乡村产业发展不能“闭门造车”,只有联动外部资源,才能打破地域限制,让本土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带动村民参与,共享发展成果 - 定期开展手工艺技能培训,邀请专业老师授课,让更多村民掌握编织、雕刻等技艺,参与到民俗文化产品的生产中来,增加家庭收入。 -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社盈利后,按照村民的劳动贡献、入股比例等进行分红,让村民切实感受到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带来的实惠,提高参与积极性。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让村民受益,只有当村民从产业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从实际效果来看,白玛昂求推动的民俗文化产业,不仅让长江源村的特色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扬,还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增长和村民增收。据当地统计,仅2024年,该村通过民俗文化产业实现的收入就占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的35%以上,近百户村民因此受益。这种“文化赋能+产业带动”的模式,为类似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