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以“不忘根本”理念推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发展?
这其中该如何让传统的“根”扎得更深,同时又能让现代的“枝”长得更茂呢?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始终觉得,乡村的“根本”藏在老辈人的手艺里、田间的老规矩里、村口的老故事里,而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关键就在于让这些“根本”不被遗忘,还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守住文化根脉,让传统符号与现代表达共振
- 深挖传统民俗的当代价值。很多乡村都有独特的节庆、手工艺、戏曲等,比如南方的龙舟赛、北方的剪纸,不能只放在博物馆里。可以结合现代文旅需求,把民俗活动转化为体验项目,像贵州苗寨把银饰锻造技艺变成游客可参与的工坊体验,既传了手艺,又带了增收。
- 用现代传播激活传统故事。村里的老传说、祖辈的奋斗史,单靠口口相传容易流失。可以联合新媒体团队,拍成短视频、做成漫画,甚至开发成小游戏,让年轻人愿意看、愿意传。就像陕西袁家村,把关中民俗拍成系列短视频,在网上火了之后,吸引了更多游客专程来体验。
激活农耕基因,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共生
- 传统农法与智慧农业结合。老一辈的“看天吃饭”里藏着生态智慧,比如轮作、堆肥。可以引入物联网设备,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让传统农法更精准。浙江一些茶园,保留了手工采摘的传统,同时用无人机巡检病虫害,既保证了茶叶品质,又提高了效率。
- 传统农具改良适配现代需求。过去的犁、耙等农具,在小规模种植中仍有价值,但可以改良。比如把传统木犁加装小型动力装置,让老人也能轻松使用;将竹编农具设计成可折叠款,方便运输和储存,适应现在乡村电商发货的需求。
延续治理智慧,让传统乡规与现代治理融合
- 乡贤文化助力现代乡村治理。传统乡村里,德高望重的乡贤常能化解矛盾。现在可以筛选有威望、有能力的新乡贤,配合村两委、法律顾问,组成调解小组。江苏一些村庄,让退休教师、企业家等新乡贤参与村务协商,既延续了“熟人社会”的信任基础,又引入了现代管理思维。
- 村规民约对接现代制度规范。过去的村规民约多靠道德约束,现在可以结合《乡村振兴促进法》《环境保护法》等,细化条款。比如把“禁止乱砍滥伐”具体化为“砍伐树木需申请, replanting 数量不低于砍伐量”,并明确奖惩措施,让传统规矩有了法律支撑,执行更有力。
链接本土资源,让传统产业与现代模式嫁接
- 传统美食产业化突围。村里的老字号小吃,味道好但规模小。可以统一标准、改进包装,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比如重庆磁器口的陈麻花,保留传统工艺,同时开发小包装、礼盒装,在直播间里卖得火热,还带动了周边农户种植原料。
- 古村落资源转化为现代旅居空间。很多老房子、古村落有历史价值,但空置率高。可以在保护原貌的前提下,改造为民宿、工作室,吸引城里人短期居住。安徽宏村就是如此,保留徽派建筑特色,同时引入咖啡馆、文创店,让古村落既“古得有味道”,又“活得有活力”。
从实际情况看,现在很多乡村已经在做这样的尝试,关键是别为了“现代”丢了“根本”,也别守着“根本”怕了“现代”。就像老手艺需要新工具帮忙走得更远,新想法也需要老传统打底才立得住。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超3000个传统村落通过“传统+现代”模式实现活化利用,带动近百万村民增收,这说明这条路子是走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