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与直接原因。下面将具体分析其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直接触发因素。
历史背景
- 政治格局变动: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惨遭失败,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内部出现分化,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派别,原有的革命统一战线瓦解,中国政治局势陷入混乱。各政治力量重新组合,寻求新的政治出路。
- 社会矛盾激化:当时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并未改变,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封建主义依然存在,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中间阶层受到多重压迫。农民受地主剥削,工人面临恶劣的工作环境和低工资待遇,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广大民众渴望摆脱这种困境,寻求新的政治力量来改变现状。
- 思想多元化发展: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等多种思想广泛传播。在大革命失败后,一些革命者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不满,又不认同共产党的革命路线,他们试图寻找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以实现中国的民主、独立和富强。
直接原因
- 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不满:蒋介石集团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实行独裁统治,背叛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他们残酷镇压革命群众,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使得许多国民党左派人士和革命分子对其行径感到愤慨,决心另组新党,反对蒋介石的反动统治。
- 邓演达等的积极推动:邓演达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忠实追随者和坚定的民主革命者。他在大革命失败后流亡国外,但始终关注着国内局势。1930年5月,邓演达回国,积极联络各方力量,筹备成立新的政党。他于8月9日在上海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正式成立了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和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政治主张。
总之,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成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当时一部分进步人士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