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会作为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在会员发展到170余人后出现了成员分化与组织松散化的情况,其背后存在多方面原因。
思想观念差异
文学研究会成员来自不同背景,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文学主张。部分成员受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影响较深,主张文学应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问题,如茅盾等强调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而另一部分成员则更注重文学的艺术性和个人情感表达,倾向于浪漫主义或其他文学思潮。这种思想观念上的分歧导致成员在文学创作和社团活动中难以达成一致,进而引发分化。
社会环境变化
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革时期,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社会环境的不稳定使得成员们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很大影响,很多人不得不为生计奔波或投身于政治活动。例如,一些成员因参与革命斗争而无暇顾及文学研究会的活动,成员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少,组织凝聚力下降,最终导致组织松散化。
缺乏核心领导
随着会员数量的增加,文学研究会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核心领导团队来协调各方关系和推动社团发展。在社团发展初期,可能有一些骨干成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规模扩大,领导力量分散,无法对社团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这使得社团在决策和行动上缺乏统一的方向,成员们各自为战,进一步加剧了成员分化和组织松散的状况。
综上所述,思想观念差异、社会环境变化以及缺乏核心领导等因素共同导致了文学研究会在会员发展到170余人后出现成员分化与组织松散化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