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通信以书信、电报及公用电话为主,传呼电话站是社区重要联络节点。
主要通信方式对比
通信方式 | 使用场景 | 特点 |
---|---|---|
书信 | 日常交流 | 成本低、耗时长(3-15天) |
电报 | 紧急事务 | 按字收费(约0.03元/字)、需到邮局办理 |
固定电话 | 单位/家庭 | 安装费高(80年代约500元)、覆盖率不足 |
传呼电话站 | 居民社区 | 公用电话点,需接线员转接 |
单位总机 | 工作联络 | 内部拨号转接,分机号码制 |
传呼电话站运作流程
- 站点设置:覆盖居民区或街道,配备1-2部电话机及值班人员
- 呼叫流程
- 拨打电话:报出对方号码,由接线员接通长途或市内线路
- 接听电话:值班员记录来电信息,通过喇叭广播或上门通知
- 计费方式:市内通话0.04元/次(1980年代标准),长途按距离和时间计费
- 服务时间:多数站点早7点至晚9点运营,部分24小时值班
时代局限性
- 通话隐私性差:开放式环境导致谈话内容公开
- 转接效率低:高峰期需排队1-2小时
- 覆盖半径有限:通常服务500米范围内居民
- 特殊服务:部分站点提供代写电报、代读信件功能
这种通信体系持续至1990年代,随着程控电话普及率提升至1.29%(1990年数据),传呼电话站逐步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