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各国公使称“尚未奉到本国国家训条,无从议办”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国际政治层面看,各国在对外决策上有着严格的程序。外交行动需遵循本国政府的指示,训条代表着国家的整体利益和战略安排。不同国家对于国际事务的反应速度和决策流程存在差异,在面临复杂的国际问题时,需要时间来权衡利弊、协调各方利益。例如,当涉及到与他国的重大协议或争端解决时,公使必须等待本国政府对局势进行全面评估后给出明确指示,才能采取行动。
从外交策略角度而言,这可能是一种拖延战术。在某些情况下,各国公使通过声称未收到训条来争取更多时间,观察局势的发展变化。他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收集更多信息,分析其他国家的态度和行动,以便在后续的谈判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比如在国际条约谈判中,公使以未奉到训条为由延缓讨论进程,为自己国家争取更多调整策略的机会。
此外,这也可能是一种外交托词。当公使面临一些棘手问题,而本国政府暂时没有明确立场或不想立即表态时,便会以此为借口进行推诿。这样既避免了直接拒绝可能引发的外交冲突,又为后续的外交操作保留了灵活性。例如在一些敏感的地区冲突问题上,公使不愿过早表明本国的态度,就会采用这种说法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