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中的“或引渡或起诉”原则要求缔约国对特定罪行,若收到引渡请求,需选择引渡嫌疑人或启动本国司法程序进行起诉,以避免罪犯逃脱法律制裁。
原则定义
该原则源于国际公约对跨国犯罪的管辖权协调,核心是“不纵容犯罪”。缔约国需通过国内立法或国际合作,确保犯罪嫌疑人无法利用国界逃避追责。常见于反恐、战争罪、酷刑等公约中。
实践案例(部分)
以下为典型案例的简要梳理:
公约名称 | 案例名称 | 涉及国家 | 主要内容 | 结果 |
---|---|---|---|---|
《禁止酷刑公约》 | 比利时诉塞内加尔案(2012) | 比利时、塞内加尔 | 塞内加尔未履行对前乍得总统的引渡或起诉义务 | 国际法院裁定塞内加尔须起诉 |
《海牙公约》 | 洛克比空难事件(1988) | 美国、利比亚、英国 | 美英要求利比亚引渡嫌疑人,利比亚拒绝后联合国介入 | 最终移交荷兰特别法庭审理 |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 | 刚果(金)情势(2004) | 刚果(金)、国际刑事法院 | 刚果(金)因国内司法能力不足,将案件移交国际刑事法院 | 法院起诉多名武装组织领导人 |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 巴西奥德布雷希特公司腐败案(2016) | 巴西、秘鲁等多国 | 巴西跨国追查高管腐败行为,涉事国根据公约选择引渡或配合司法调查 | 多国协作追回赃款并起诉涉案人 |
补充说明
- 管辖权冲突:当多个国家主张管辖时,需通过外交或国际司法机构协调。
- 国内法衔接:部分国家需修订国内法以履行公约义务(如增设普遍管辖权条款)。
- 政治因素影响:某些案例因国家间关系复杂化,导致原则执行受阻(如引渡请求被拒)。
(注:本文内容基于公开国际法文献及案例,不涉及中国国内司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