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期,杜威访华推动实用主义哲学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结合,成为跨文化对话的里程碑。
杜威访华的历史意义
- 思想传播的窗口
1919-1921年杜威访华正值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交汇期,其主张的“实验主义”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改革教育、社会的理论工具。 - 教育改革的催化剂
杜威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了陶行知、胡适等教育家,推动了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探索。 - 跨文化实践样本
杜威在华期间深入基层考察,其思想与中国现实碰撞,为中西学术互鉴提供了实践案例。
杜威在华主要活动
以下为杜威在华两年间的代表性行程与贡献:
时间 | 地点 | 活动内容 |
---|---|---|
1919年5月 | 北京 | 在北京大学发表《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系列演讲 |
1919年-1920年 | 上海、南京 | 与教育界人士研讨学校制度改革方案 |
1920年4月 | 湖南 | 考察地方教育现状并举办平民教育讲座 |
1920年9月 | 山东 | 参与乡村教育实验项目 |
1921年7月 | 离华前 | 完成《教育哲学》讲稿,系统阐述对华教育建议 |
其他活动:
- 与梁启超、蔡元培等学者展开学术对话,参与《新教育》杂志撰稿;
- 通过200余场演讲,覆盖民主思想、科学方法论等议题,听众超十万人次。
思想碰撞与社会影响
杜威在华期间,其思想被编译为《杜威五大演讲》,成为当时知识界的畅销读物。他强调的“知行合一”与中国传统儒学形成呼应,同时为批判旧式教育提供了理论武器,促使中国教育从“科举导向”转向“实践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