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处于复杂的政治局势下,其政治背景与护法运动关联密切,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护法运动是政治背景的重要起因
1917年,段祺瑞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为维护约法、恢复国会,发起护法运动。但护法运动在南北军阀的破坏下遭遇挫折,这一失败让孙中山意识到必须有更强大的力量和更稳固的政权来继续革命事业。护法运动的受挫使得当时国内政治秩序依旧混乱,旧有的军阀势力依旧横行,这成为孙中山寻求新出路、建立新政权的重要起因,为其就任非常大总统的政治背景埋下伏笔。
护法运动中力量的整合为就任奠基
在护法运动过程中,孙中山积极联合西南军阀等力量,组建护法军政府。虽然与西南军阀的合作最终破裂,但在此过程中,孙中山逐渐凝聚了一部分支持革命的力量,包括一些革命党人、军事将领等。这些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之后就任非常大总统提供了人员和军事基础。例如,部分在护法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军事将领继续追随孙中山,成为他建立新政权的重要军事支撑。
护法运动推动理念传播,营造政治氛围
护法运动让“护法”“民主共和”等理念得到更广泛传播,提高了民众对民主政治的认知和追求。这为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营造了有利的政治氛围和社会基础。民众渴望一个真正代表民主、能维护约法的政权出现,而孙中山一直是民主共和的坚定倡导者,他就任非常大总统符合当时民众对民主政治的期待,也是对护法运动所倡导理念的进一步实践。
从护法运动到就任总统是革命路径的调整
护法运动主要是通过借助军阀力量来恢复约法,实践证明此路不通。而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是其革命路径的一次重要调整。他试图建立一个真正属于革命派的政权,以总统的权威和政权的力量来推动革命,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这是在护法运动失败教训基础上的新探索。
总之,护法运动与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的政治背景紧密相连,护法运动的起因、发展、结果等方面都深刻影响了孙中山就任时的政治局势和他所采取的革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