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1921年于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其政权与北洋军阀处于长期对立状态,双方既有军事冲突,也有短暂政治博弈。
一、政治立场对立
核心矛盾:孙中山以“护法”为旗号,主张推翻北洋政府、重建共和;北洋军阀(直系、皖系等)则把控北京政权,拒绝承认南方政府合法性。
时间 | 事件 | 双方态度 |
---|---|---|
1921年5月 | 孙中山就职非常大总统 | 北洋政府声明“非法”,拒绝承认 |
1922年1月 | 孙中山筹划北伐 | 直系吴佩孚调兵阻截 |
二、军事冲突与博弈
- 北伐行动:
- 1921年10月,孙中山启动北伐,目标直指北洋军阀控制的华中地区。
- 北洋军阀联合抵制,直系主力在湖南、江西布防,导致战事僵持。
- 内部瓦解:
- 1922年6月,陈炯明(原属孙中山阵营)与直系密约,发动兵变,迫使孙中山撤离广州,北伐中断。
三、短暂合作与策略调整
- 联皖抗直:1920年皖系段祺瑞失势后,孙中山曾联络皖系残余力量,试图共同对抗直系军阀,但收效甚微。
- 舆论博弈:孙中山通过发表《北伐宣言》等文告,揭露北洋军阀“卖国专制”,争取民众支持;北洋政府则以“统一”为名,指责南方“分裂国家”。
四、关系破裂的影响
- 南北割据加剧:双方对抗使中国陷入更深的分裂,地方军阀借机扩张势力。
- 革命策略转变:孙中山在失败后转向“联俄联共”,为后续国共合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