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台海危机期间,苏联的态度和角色较为复杂,既对中国有一定支持,又在一些方面表现出谨慎和担忧,对危机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联的态度
- 初期态度:起初,苏联对中国炮击金门的行动事先并不知情。得知消息后,其态度较为谨慎。一方面,苏联支持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毕竟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国家,从意识形态和同盟关系角度,在原则上支持中国。但另一方面,苏联担心这一行动会引发美苏之间的直接冲突,从而将苏联卷入一场可能的核战争。当时美苏处于冷战对峙的紧张状态,苏联不希望因为台海地区的冲突而打破这种相对的战略平衡。
- 后期态度:随着危机的发展,苏联逐渐明确表达了对中国的支持。赫鲁晓夫发表声明,谴责美国在台湾海峡的挑衅行为,表明苏联会根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履行自己的义务,这对美国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
苏联的角色
角色 | 具体表现 |
---|---|
支持者 | 苏联在外交上声援中国,通过发表声明等方式,向国际社会表明其支持中国的立场,增强了中国在国际舆论上的影响力。同时,苏联在军事装备和技术方面继续对中国提供一定的援助,维持了中国在台海地区军事行动的能力。 |
平衡者 | 苏联不希望台海危机升级为美苏之间的全面冲突,因此在支持中国的同时,也扮演了平衡者的角色。苏联试图通过外交途径与美国进行沟通,缓解紧张局势,避免危机失控。例如,苏联向美国传达了其不会坐视美国对中国的侵略,但同时也暗示希望美国保持克制。 |
影响者 | 苏联的态度和行动对中国在台海危机中的决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国在行动中需要考虑苏联的立场和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军事行动的节奏和策略。同时,苏联的支持也增强了中国应对美国压力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