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会作为民国初期法统象征,其复会直接挑战段祺瑞武力统一政策的法理基础,二者在权力来源与程序正当性上存在结构性冲突。
政治基础的分歧
段祺瑞政权 | 皖系军阀武力支撑 安福国会选举程序争议 |
国会复会主张 | 恢复《临时约法》体系 延续第一届国会任期 |
宪政框架的博弈
段祺瑞通过“再造共和”获取执政名义,但解散旧国会、组建安福俱乐部的行为,导致1917年护法国会与北京政府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国会派主张依据约法召开正式议会,与皖系操控的临时参议院产生制度性矛盾。
权力来源的对抗
- 军事强人逻辑:段祺瑞倚重督军团支持,主张"武力统一"
- 法统延续诉求:国会议员坚持1913年《国会组织法》规定的立法权
- 国际承认差异:南方军政府获得部分国家议会外交承认
历史实践的冲突
1918年安福国会选举中,皖系操纵十三省选区产生472名议员,而孙中山在广州召集的非常国会持续运作。这种双重议会体系暴露了北京政府宪政架构的脆弱性,直接削弱段祺瑞政权的广泛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