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2月23日,国家重点工程北京国际电信局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国际通信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首次实现国际电话自动直拨,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一步。
国家战略布局:从立项到竣工的五年攻坚
北京国际电信局项目是国家“六五计划”重点工程,1983年12月正式启动,主楼建设历时3年,于1986年5月完成。工程涵盖土建、通信设备、微波传输等九大系统,总投资规模在80年代属“超大型”。为满足国际通信需求,工程引进比利时S1240程控电话交换机、德国西门子用户电报交换系统及意大利微波设备,实现全流程技术集成。
建设阶段 | 时间节点 | 关键成果 |
---|---|---|
工程启动 | 1983年12月 | 土建施工及设备采购招标完成 |
主楼竣工 | 1986年5月 | 13层主楼建筑结构封顶 |
设备调试 | 1987年上半年 | 国际直拨功能通过技术验证 |
国家验收 | 1987年12月 | 正式投入运营 |
技术突破:国产化率不足下的“借力突围”
80年代我国通信技术基础薄弱,北京国际电信局采取“引进-消化-创新”模式,核心设备来自比利时、德国等,但配套电源、线路工程由国内团队自主完成。其技术亮点包括:
- 国际直拨功能:北京用户可直接拨打日本、美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电话,其他城市通过转接覆盖全球。
- 多业务集成:支持国际用户电报、传真及数据通信,单日处理能力达3000份电报。
- 卫星与微波双备份:通过京郊两座卫星地面站与微波中继,确保通信链路冗余。
社会影响:从“电话难”到国际通信枢纽
开通前,我国国际电话需人工转接,平均等待时间超过30分钟。北京国际电信局将国际通话效率提升至“秒级响应”,直接推动外贸、外交及文化交流:
- 经济效应:1988年我国国际长途通话量同比增长120%,外商投资咨询效率提升。
- 民生改善:北京市民可通过营业厅申请国际直拨权限,个人跨国联络成本降低70%。
- 国际形象:1988年汉城奥运会期间,该局承担中国代表团60%的通信需求,获国际电联赞誉。
历史坐标:国产通信技术的起点
北京国际电信局是我国通信自主化的“试验田”:
- 1986年首次引入程控交换机,为1994年互联网接入奠定基础。
- 1998年光纤技术取代传统电缆,原址升级为国家级通信保障中心。
- 2024年新设南宁、海口等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延续其“东西互济、陆海联动”布局理念。
该工程入选《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特种邮票,其主楼现为北京市历史保护建筑,见证从“摇把子电话”到5G-A万兆网络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