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陆地面积和海域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公里?
香港的陆地面积和海域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公里?你知道这两个数据背后藏着怎样的城市发展密码吗?
一、核心数据:香港的“陆地+海域”官方答案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官方测绘部门及中国自然资源部公布的最新地理信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陆地面积为1113.76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统计数据),而海域面积约为1648.69平方公里(包含内水、领海及专属经济区部分)。两者相加,香港管辖的总面积约为2762.45平方公里——这个数字远超许多人对“弹丸之地”的传统印象。
为什么需要区分陆地与海域?因为香港的城市功能高度依赖这两类空间:陆地承载着700多万人口的居住、商业与基建,而海域不仅是重要的生态屏障,更支撑着航运、渔业、填海造地等关键经济活动。
二、陆地面积:从“小岛群”到紧凑型都市
香港的陆地并非一块完整的平原,而是由香港岛(约78.40平方公里)、九龙半岛(约46.94平方公里)、新界及离岛(约988.42平方公里)三大板块拼合而成。其中,新界占陆地总面积的88.8%,包含元朗平原、大埔盆地等少数可连片开发的平地,以及超过200个离岛(如大屿山、长洲、南丫岛)。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陆地开发强度极高——建成区(包括住宅、商业、工业用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24%,主要集中在港岛北岸、九龙半岛及新界西部的元朗、屯门等地。剩余的76%多为山地、林地或未开发郊野公园(占陆地面积约40%),比如海拔957米的香港最高峰大帽山,就属于严格保护的自然区域。这种“紧凑城市+生态留白”的布局,既是地理条件限制的结果,也体现了“既要发展也要保育”的城市理念。
三、海域面积:不只是“周围的海洋”
很多人误以为香港的海域只是“周边的海水”,实际上它包含更复杂的分类:内水(如维多利亚港、吐露港等港口区域)、领海(基线向外12海里)、毗连区(领海外24海里)及专属经济区(基线外200海里)。其中,与城市生活最密切的是内水和领海部分,比如维多利亚港(水域面积约41.88平方公里)作为全球最繁忙的天然良港之一,至今仍是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载体。
海域对香港的意义远不止航运。它是重要的生态空间——香港拥有超过6000种海洋生物,包括中华白海豚、珊瑚礁群等珍稀物种;是渔业资源的宝库(尽管本地渔业规模已缩小,但仍有传统渔村依赖近海捕捞);更是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从太平山顶俯瞰的蓝绿色海湾,到离岛渔村的渔船灯火,构成了香港独特的滨海魅力。填海造地一直是香港拓展陆地的重要手段(过去百年累计填海约70平方公里,占现有陆地的6%左右),而每一次填海都需要严格评估对海域生态的影响。
四、数据背后的城市逻辑:为什么这两个数字重要?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香港的陆地与海域面积或许只是“地理冷知识”,但对城市规划者、生态保护者乃至普通市民而言,它们直接关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 居住与房价:陆地有限导致住房用地稀缺,新界未开发土地(如洪水桥、古洞)的规划常引发关注;
- 交通与基建:跨海大桥(如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如红磡海底隧道)的建设需精准计算海域水文条件;
- 生态保护:划定海洋保护区(如东平洲海岸公园)需明确海域边界;
- 经济发展:航运、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均依赖海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举个例子:近年来关于“明日大屿”填海计划的讨论,本质上就是对“如何平衡陆地扩展需求与海域生态保护”的公共议题——新增陆地面积(计划填海约1000公顷)需要从哪里取土?是否会侵占重要的渔业生境?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陆地与海域的原始数据里。
五、延伸知识:香港地理的几个有趣细节
- 离岛占比高:新界及离岛的988平方公里中,超过200个离岛占了相当比例,其中仅大屿山(约147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就接近九龙半岛的3倍;
- 海域边界争议少:由于香港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领海及专属经济区范围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中国法律划定,不存在国际争议;
- 填海历史的启示:从19世纪中叶的维多利亚城填海,到20世纪的启德机场填海、赤鱲角机场填海,再到未来的交椅洲人工岛计划,每一次填海都是香港适应人口增长与经济需求的缩影。
如果下次有人问起“香港有多大”,你可以回答:“它的陆地像一块拼图,由岛屿与半岛组成;它的海域像一片蓝毯,包裹着城市的生机——加起来,是一个既有烟火气又有生态美的独特家园。”
分析完毕

小卷毛奶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