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步行街的历史背景与重建过程是怎样的? 上饶步行街的历史背景与重建过程是怎样的?这条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老街,究竟经历过怎样的兴衰变迁?它的改造又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老街的前世:从码头集市到商业中心的蜕变
上饶步行街的故事,得从信江边的老码头说起。清末民初时期,信江作为江西重要的水运通道,上饶码头每日停泊着来自南昌、景德镇甚至浙江的货船。挑夫们将瓷器、茶叶、夏布搬上岸,沿街叫卖的商贩逐渐聚集,形成了最初的商业雏形——一条宽不过三米的青石板路,两侧是木结构的骑楼商铺,雨天行人撑伞走过也不会淋湿衣角。
到了民国二十年代(1930年代),随着浙赣铁路通车,上饶成为赣东北的交通枢纽。当时的县政府对码头周边进行规划改造,拓宽了主街道并铺设碎石路面,引入了第一家国营百货商店和照相馆。据《上饶县志》记载,1942年这条街已有商铺200余家,涵盖布庄、药铺、茶楼等业态,每逢农历三、六、九赶集日,人群从街头挤到街尾,连墙根都站着买卖双方。
关键细节:老一辈上饶人至今记得,原街口有棵三人合抱的樟树,树下常年摆着剃头摊和糖画摊;转角处的“福生堂”药铺,柜台抽屉里分类摆放着用油纸包好的草药,抓药的老师傅总爱用算盘噼里啪啦算账。
沧桑岁月:计划经济时代的坚守与式微
新中国成立后,步行街经历了多次更名——先是被称作“解放路”,后又改成“人民路”。在计划经济年代,这里是上饶最主要的商品供应地:供销社的门市部里,凭票供应的布料要排队抢购;副食品商店的玻璃柜台后,营业员用铁勺舀麦乳精的动作堪称“技术活”;新华书店的橱窗里,总是贴着最新出版的连环画海报。
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城市重心东移和民营商业崛起,这条老街开始显露疲态。混凝土结构的商铺墙面斑驳脱落,排水管道堵塞导致雨天积水过膝,曾经热闹的茶馆改成了仓库,骑楼的雕花栏杆被拆下来当柴烧。一位在街边开了四十年裁缝铺的老人回忆:“九十年代末,整条街一天见不到十个顾客,年轻人都去新开的商场买衣服了。”
对比表格:步行街不同年代业态变化 | 时期 | 主要业态 | 代表店铺 | 顾客群体 | |------------|-------------------------|------------------------|------------------| | 清末-民国 | 水产行、布庄、茶楼 | 福生堂药铺、李记布庄 | 本地居民、船工 | | 计划经济 | 供销社、国营商店 | 人民副食品店、新华书店 | 凭票消费者 | | 九十年代 | 小商品摊、低端餐饮 | 老张裁缝铺、大众食堂 | 中老年群体 |
重生之路:从拆改争议到文化复兴的探索
2003年,上饶市政府首次提出步行街改造计划时,引发了激烈讨论。一部分专家主张彻底拆除重建现代化商业综合体,另一部分学者则坚持保留原有街巷肌理。经过三年调研,最终确定的方案是“修旧如旧”——保留核心区的骑楼建筑框架,拆除危房后按历史照片复原山墙雕花、青砖立面,同时在地下铺设全新的给排水系统和电缆管网。
重建过程充满挑战:施工队发现部分地基因长期潮湿已出现沉降,不得不采用现代桩基技术加固;为了还原民国时期的门窗样式,工匠们翻遍老照片,甚至找到当年木匠的后人请教榫卯工艺;街道中段的“百年榕树”原本在拆迁范围内,经市民联名呼吁后调整设计方案,为其专门开辟了圆形观景广场。
关键转折点:2008年国庆节试开放期间,复原后的老邮局展厅展出了1958年的电报底稿和粮票实物,吸引数万市民前来参观。有位带着孙子的老人站在修复的骑楼下哽咽:“我十岁那年在这儿第一次吃冰棍,现在连砖缝里的花纹都和小时候一模一样。”
新生后的步行街: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实验
如今的步行街全长860米,分为三个功能区:南段保留原真的历史建筑群,开设非遗展示馆、老字号餐馆(如创立于1927年的“周记瓦罐汤”);中段改造为文化休闲广场,定期举办赣剧表演和文创市集;北段引入品牌咖啡馆和设计师工作室,玻璃幕墙与青砖墙形成有趣对话。
管理方在细节处下足功夫:每家商铺的招牌高度统一为2.2米,颜色限定为黑底金字或红底白字以保持协调;地面嵌入铜质铭牌介绍历史事件,比如某块砖石下方标注“此处1945年曾为抗日募捐点”;就连垃圾桶的设计都仿照民国时期的黄包车造型,既实用又充满怀旧感。
问答环节:关于步行街重建的常见疑问
1. Q:改造时如何处理居民搬迁问题?
A:采取“货币补偿+产权置换”双轨制,优先保障原住民回迁,并在新社区复刻部分街巷空间。
-
Q:怎样平衡商业开发与文物保护?
A:设立“历史风貌审核委员会”,所有新入驻业态需提交与街区文化契合的装修方案。 -
Q:未来会继续扩建或改造吗?
A:规划中的二期工程将连通信江沿岸绿道,打造“步行街—码头遗址公园”文化动线。
走在如今的上饶步行街,既能看到穿着汉服的年轻人举着奶茶自拍,也能遇见提着菜篮买菜的阿婆坐在民国风格的石凳上聊天。那些被精心修复的雕花门楣下,既有网红蛋糕店的甜香飘出,也有老匠人叮叮当当敲打银器的声音。这条街像一本活着的史书,每块石板、每片瓦当都在讲述着关于坚守与改变的故事——它不仅是商业空间的升级,更是一座城市对自身记忆的温柔珍藏。
【分析完毕】

小卷毛奶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