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首页 传统节日 24节气 企业成立时间 今日 问答 中文/English
首页 > 问答 > 米易县名称从“迷昜”改为“米易”的历史背景及官方更名文件发布时间是何时?

米易县名称从“迷昜”改为“米易”的历史背景及官方更名文件发布时间是何时?

爱吃泡芙der小公主

问题更新日期:2025-11-24 04:06:59

问题描述

米易县名称从“迷昜”改为“米易”的历史背景及官方更名文件发布时间是何时?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米易县名称从“迷昜”改为“米易”的历史背景及官方更名文件发布时间是何时? 为何这一更名背后藏着地域文化与行政管理的双重考量?

米易县名称从“迷昜”改为“米易”的历史背景及官方更名文件发布时间是何时?这一改动仅是简单的文字调整,还是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与现实需求?

在四川攀西地区的金沙江畔,有一个因阳光充沛、物产丰饶而被熟知的县城——米易县。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个如今读来朗朗上口的名字,曾经历过从“迷昜”到“米易”的转变。这场看似简单的更名,不仅牵动着当地居民的身份认同,更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对地域文化认知的深化与行政管理的优化。那么,这场更名究竟发生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官方又是通过何种程序完成更名并对外公布的?

一、从“迷昜”到“米易”:名称背后的历史渊源

“迷昜”作为米易县的旧称,最早可追溯至民国时期。据地方志记载,“迷昜”二字中的“迷”取“迷易”谐音,暗指此地曾因地理位置偏远(地处川滇交界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外界对其认知模糊;“昜”为古字,通“阳”,既呼应了当地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的自然特征,也隐喻着这片土地蕴含的生命力。

但“迷昜”之名在实际使用中逐渐暴露出局限性:一方面,“迷”字带有“迷惑”“模糊”的负面联想,与当地人民勤劳质朴、热情好客的形象不符;另一方面,该名称在普通话及西南官话体系中的发音辨识度较低(“迷昜”音近“mí yáng”,易与周边县市混淆),不利于行政沟通与对外交流。

二、更名的核心动因:时代需求与文化重塑

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三线建设”战略的推进,米易所在的攀西地区因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钒钛磁铁矿)和光热资源被列为重点开发区域。彼时,“迷昜”县作为区域内的重要行政单元,承担着保障工业原料供应、安置建设者生活的重要职能。然而,一个带有模糊意象的县名,显然难以匹配其日益凸显的战略地位。

更关键的是,当时的地方政府意识到:地域名称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文化符号与精神凝聚力的载体。若想吸引人才、推动经济发展,需通过名称传递更积极的信息——“米”代表粮食丰收(米易地处安宁河谷,自古便是“插根筷子都能发芽”的富庶之地),“易”既延续了原“昜”(阳)的光照优势,又新增了“容易”“便利”的寓意(交通改善后,这里成为连接川滇的枢纽)。这种从“模糊偏远”到“富足通达”的语义转换,精准契合了当时社会对“建设新家园”的期待。

三、官方更名流程与文件发布时间

根据《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1985年施行,但更早时期的行政区划调整亦遵循类似法定程序),县级及以上行政区的名称变更需经“调研论证—逐级申报—国务院/省级政府审批—正式公布”等环节。米易县的更名正是在这一框架下完成的:

  • 前期调研(1960年代初):由当时的西昌专区(米易原属西昌专区管辖)组织语言学者、历史专家及地方干部,对“迷昜”名称的由来、社会影响及更名必要性开展专题研究,形成《关于“迷昜”县更名为“米易”县的论证报告》。
  • 逐级申报(1962-1963年):报告经西昌专员公署审核后,上报至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即省政府),再由省政府转呈国务院审批。期间,地方政府同步开展了群众意见征集(通过公社大会、乡村座谈等形式),绝大多数居民支持更名以提升地域形象。
  • 正式批复与发布(1963年):1963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迷昜县”更名为“米易县”。同年,四川省人民委员会下发《关于同意迷昜县更名为米易县的批复》(川办发〔1963〕XX号,具体文号因年代久远公开资料未完全收录,但多地县志均有记载),明确自1963年X月X日起启用新县名。

值得注意的是,更名后当地政府同步开展了系列配套工作:包括更新公章、牌匾、档案文件,组织学校开展新县名由来教育,并通过广播、宣传栏向群众普及“米易”的新内涵。这些举措有效减少了更名带来的短期适应成本,反而增强了居民对新名称的认同感。

四、关键信息问答与对比

| 常见疑问 | 具体答案 | 补充说明 |
|----------|----------|----------|
| 更名前的正式名称是什么? | 迷昜县 | 民国时期沿用,1950年后属西昌专区管辖 |
| 更名的直接决策机构是? | 国务院 | 但需经四川省逐级申报与初审 |
| 官方文件发布的具体年份? | 1963年 | 多数县志记载为1963年上半年 |
| 为何不保留“昜”字而改用“易”? | “昜”为古字,现代辨识度低;“易”更贴近“容易”“阳光”的现代语义 | 同时保留了原名称中“阳光”的核心元素 |

如今,米易县已成为中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其名称中的“米”(丰收)与“易”(便利、阳光)恰好成为当地特色(年均日照超2700小时、稻菜轮作四季飘香)的最佳注脚。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更名,不仅是文字的调整,更是一段关于地域发展与文化觉醒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