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包知道商业化布局中如何平衡ToB与ToC场景的AI服务需求?
企业客户和个人用户对AI服务的期待本就不同,要平衡好这两类场景的需求,是不是得先从根本上弄清它们各自的特点?
先看清两类场景的核心需求差异
从实际接触来看,ToB场景里,企业更看重AI服务的稳定性和定制化能力。比如一家制造企业,需要AI系统对接它现有的生产管理软件,还要能根据生产线的特殊流程调整算法,这时候服务能不能适配企业的旧系统、会不会频繁出故障,比功能多花哨更重要。 而ToC场景中,个人用户更在意体验的直观性和实用性。就像大家用的智能助手,不用复杂操作就能快速查天气、设提醒,功能贴合日常小需求,才愿意一直用。
用“基础能力共享+场景分层适配”来搭框架
基础的AI技术能力,像语音识别、文本处理这些,可以做统一的技术底座,让ToB和ToC场景共享。这样既能减少重复研发的成本,也能保证核心技术的一致性。 然后针对不同场景做分层调整: - ToB端,在基础底座上搭建可定制的模块。比如给零售企业做AI库存管理服务时,预留出对接不同进销存系统的接口,让企业能根据自己的商品品类、销售周期来调整库存预警的参数。 - ToC端,把基础能力包装成简单的功能插件。比如把文本生成能力做成“朋友圈文案助手”,用户输入几个关键词,就能直接得到可修改的文案,不用懂背后的技术。
资源分配上别搞“一刀切”
得根据市场反馈动态调整资源。要是某段时间有不少中小企业来咨询AI客户服务系统,说明ToB端这方面需求在上升,就可以多投入些人力优化客服场景的定制模板。 而当ToC端某个功能,比如智能翻译工具的用户活跃度下降,就要及时调研是操作太复杂还是翻译不够准确,把资源倾向到提升这类基础体验上。
个人见解
从接触到的案例来看,很多时候平衡不好不是能力不够,而是没找准“共性”和“个性”的度。比如有的AI服务在ToB端把定制化做得太复杂,企业用起来成本高;在ToC端又加了太多小众功能,反而让用户找不到核心用法。其实抓住“基础能力要稳、场景适配要准”这两点,再跟着用户反馈灵活调,平衡起来也没那么难。就像身边一些做得不错的AI产品,都是既让企业觉得“这是为我量身做的”,又让个人用户觉得“这正是我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