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高人民法院如何参与基层法治宣传活动?
这些宣传活动如何真正走进群众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呢?
一、线下宣讲:把法律送到群众“家门口”
最高人民法院会组织法官团队深入社区、乡村、企业等基层单位开展巡回宣讲。宣讲内容聚焦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劳动维权等群众高频遇到的法律问题,用通俗语言解读法条。比如在农村地区,会重点讲解土地承包、赡养老人等相关法律知识;在工业园区,则侧重劳动合同、工伤赔偿等内容。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觉得这种“面对面”的方式很重要,能让群众有机会直接提问,避免法律知识停留在纸面上。
| 宣讲场景 | 重点内容 | 形式特点 | |----------------|------------------------|------------------------| | 社区 | 婚姻家庭、物业纠纷 | 座谈会+案例分析 | | 乡村 | 土地权益、赡养抚养 | 田间地头微课堂 | | 企业 | 劳动维权、合同规范 | 专题讲座+法律咨询 |
二、典型案例解读:用“身边事”讲清“法理事”
通过筛选基层常见、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最高人民法院会整理成普法材料向社会发布。这些案例会隐去当事人隐私,保留核心法律争议点,并用“以案释法”的方式说明法律如何适用。比如针对电信诈骗案件,会详细拆解犯罪分子的套路,以及群众如何用法律武器维权。
为什么选择这些案例?因为它们多来自基层真实纠纷,群众能从案例中看到自己可能遇到的情况,更容易理解法律的实际作用。
三、建设普法阵地:打造常态化学习平台
联合基层法院、司法所等单位,在社区服务中心、乡村党群活动室等场所设立“法治宣传角”。这里会摆放法律书籍、宣传手册,定期更新普法海报,还会配备法律志愿者提供基础咨询。部分地区还会设置“模拟法庭”体验区,让群众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司法流程。
这种固定阵地能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接触法律知识,形成“随手学、随处看”的普法氛围。
四、联动基层力量:构建宣传“一张网”
最高人民法院会指导基层法院与居委会、村委会、行业协会等建立合作机制,培训基层网格员、人民调解员成为“普法联络员”。这些联络员熟悉当地情况,能把法律知识用方言、土话讲给群众听,还能及时收集群众的法律需求反馈给法院。
基层力量的加入让法治宣传更“接地气”,避免了“大水漫灌”式宣传的不足。
五、新媒体普法:让法律知识“触手可及”
利用官方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发布普法内容,比如制作“法官说案”短视频、法律知识漫画、互动问答H5等。内容注重趣味性,比如用情景剧形式演绎邻里纠纷的解决过程,用动画解释“借条和欠条的区别”。
现在群众尤其是年轻人喜欢刷手机,这种方式能让法律知识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覆盖更广泛的人群。
从实际效果来看,基层法治宣传不是简单的“送法律”,而是要“懂需求”。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让法律从条文变成群众能理解、会运用的工具,这正是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支撑。据了解,近年来基层涉法纠纷中,群众主动运用法律途径解决的比例逐年上升,这背后离不开持续的法治宣传 eff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