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keBoss如何通过标准化生产流程实现从高端定制到大众市场的转型?
CakeBoss在从高端定制转向大众市场的过程中,仅靠标准化生产流程就足够了吗?其标准化生产流程又该如何适配大众市场的需求特点呢?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观察到不少高端品牌在下沉市场时,常因生产、供应链等环节的不适应而遇阻,CakeBoss的转型同样需要在标准化上做足文章。
配方标准化:从“经验依赖”到“数据说话”
为什么配方标准化是转型的基础?因为高端定制往往依赖师傅的个人经验,口感、用料难以稳定,而大众市场需要的是“无论在哪家店买,味道都一样”的产品。 - 确定核心配方参数:将经典款式的原料比例、烘焙温度、时长等转化为精确数字,比如某款芝士蛋糕,奶油奶酪与淡奶油的比例固定为3:1,烘烤温度严格控制在150℃,时长45分钟,避免“大概”“左右”这类模糊表述。 - 建立原料标准库:对面粉、奶油、水果等原料制定明确标准,比如要求奶油的乳脂含量不低于35%,草莓的甜度需达到12°以上,确保不同批次原料做出的产品品质一致。
生产流程拆解:把“定制化步骤”变成“模块化操作”
生产流程不拆解,规模化生产就无从谈起。高端定制时,每个订单可能都要单独设计流程,而大众市场需要的是高效复制。 | 传统定制流程 | 标准化生产流程 | |--------------|----------------| | 接单后单独设计制作步骤 | 提前拆解为“基底制作-馅料调配-装饰成型”三大模块 | | 全程依赖人工操作 | 关键环节引入自动化设备,如面团搅拌、蛋糕胚烘烤 | | 制作周期2-3天 | 模块组合生产,单款产品周期缩短至4小时 |
- 工序模块化:将蛋糕制作拆分为可重复的模块,比如基底模块可提前批量制作,馅料模块按口味分类预制,接单后只需组合即可,大幅提升效率。
- 设备适配调整:根据模块需求引入对应设备,比如自动裱花机统一装饰样式,隧道炉实现连续烘烤,减少人工干预带来的差异。
供应链升级:为规模化生产“托底”
大众市场需求量大且集中,供应链若跟不上,标准化生产就是空谈。怎么让供应链适配这种需求? - 原料采购集中化:与大型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以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同时要求供应商按标准库提供原料,比如每月固定日期配送5000kg符合标准的面粉,避免零散采购导致的品质波动。 - 仓储物流标准化:建立中央仓库,对原料和成品分区存储,奶油、水果等冷藏原料严格控制在0-4℃,成品蛋糕标注保质期和最佳食用温度,物流环节使用恒温车运输,确保产品从仓库到门店全程品质稳定。
品控体系:让大众市场也能“放心买”
高端定制靠口碑,大众市场靠信任。标准化生产下的品控,该如何让消费者放心? - 全流程品控节点设置:从原料入库到成品上架,设置多个检查点,比如原料入库时抽检30%批次,制作过程中每小时检查一次烤箱温度,成品出厂前随机抽取5%进行口感和外观检测。 - 引入消费者反馈机制:在门店设置意见箱,线上平台开放评价通道,收集消费者对口感、甜度、分量的反馈,比如当有超过20%的消费者反映某款蛋糕偏甜时,及时调整配方中的糖含量,让产品更贴合大众口味。
价格策略:让标准化成果“看得见”
大众市场对价格敏感,标准化生产降低的成本,如何转化为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 - 成本核算细化:统计标准化生产后每款产品的原料、人工、设备折旧等成本,比如某款基础款蛋糕,标准化前成本80元,标准化后因批量生产和供应链优化,成本降至50元。 - 推出分层产品线: - 基础款:以标准化生产的经典口味为主,价格控制在50-100元,满足日常消费需求; - 升级款:在基础款上增加少量定制元素,比如可选择插件装饰,价格100-200元,兼顾部分个性化需求; - 限量款:保留少量高端定制工艺,价格200元以上,维持品牌调性。
据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大众烘焙市场中,采用标准化生产的品牌复购率平均比非标准化品牌高23%。CakeBoss若能将标准化生产流程贯穿于配方、生产、供应链等各个环节,再结合大众市场的消费特点调整策略,或许能在保持品质的同时,真正实现从“少数人拥有”到“多数人享受”的转型。而这其中,如何让标准化生产出的产品依然保留一丝“温度”,避免沦为冰冷的流水线产物,或许是其未来需要持续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