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水资源分配的核心争议点在于法拉卡水坝对下游生态的影响
条约背景与法拉卡水坝的作用
1996年《印孟恒河水分享条约》将法拉卡水坝确立为水资源分配的关键设施。该水坝由印度在恒河上游建造,通过调节闸门控制下游流量。根据条约,旱季(1-5月)期间双方按固定比例分配水量,但具体执行存在以下矛盾:
时间段 | 印度分配比例 | 孟加拉国分配比例 | 实际执行差异 |
---|---|---|---|
1月1日-5月31日 | 约40%-50% | 约50%-60% | 上游截流导致下游流量下降20%-30% |
旱季缺水的直接原因
- 流量截断:水坝使恒河在旱季改道进入印度灌溉系统,导致孟加拉国西南部河道径流量锐减。
- 生态链断裂: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依赖淡水冲刷盐分,水坝减少下游水量后,沿海地区土壤盐碱化面积扩大至150万公顷。
- 农业受损:水稻种植区灌溉用水短缺,每年造成约200万吨粮食减产。
争议焦点与数据冲突
印度主张水坝主要用于防洪和发电,但孟方统计显示:
- 旱季恒河在孟加拉国段的平均水深从5米降至2.8米
- 渔业资源减少40%,影响300万渔民生计
- 地下水超采率因地表水不足上升至80%
地缘政治影响
水权争端导致两国多次谈判破裂。印度单方面增加运河引水量时,孟加拉国境内恒河支流帕德玛河出现断流现象,引发跨境水资源治理机制的失效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