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校以“全人教育”为核心,构建了多维度创新教育体系,涵盖课程开发、教学模式、评价改革等层面。以下是其特色举措的系统性梳理:
一、课程体系创新
类别 | 内容描述 |
---|---|
学科融合课程 | 开设“跨学科项目制学习”,例如“生态与城市规划”“历史与经济分析”等主题,打破学科壁垒。 |
校本特色课程 | 设立“红色文化研习社”“非遗传承工作坊”,融入地方文化资源,强化文化自信教育。 |
个性化选修课 | 提供“科技创新实验室”“戏剧与影视创作”等30余门选修课,满足学生差异化发展需求。 |
二、教学模式改革
-
“双师制”课堂
- 每门学科配备“主讲教师+导师”,主讲教师负责系统授课,导师进行个性化辅导。
- 案例:数学学科通过“分层走班制”,根据学生能力动态调整教学内容。
-
“情境化学习”实践
- 引入真实社会问题作为教学场景,例如组织学生调研本地乡村振兴项目并撰写报告。
三、评价机制优化
- 多元评价档案:记录学生学术成绩、社会实践、艺术素养等多维度表现,替代单一分数评价。
- “成长银行”制度:学生可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学术竞赛等积累“成长币”,兑换选修课或实践机会。
四、教师发展支持
- 建立“教师创新工作室”,定期开展跨校教研活动,推动教学方法迭代。
- 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高校合作项目,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五、社会资源整合
- 与本地高新技术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开设“人工智能基础”“数字经济模拟”等课程。
- 联合高校开设“少年科学院”,邀请院士进校园开展前沿讲座。
该校通过上述举措,形成了“基础+特色+个性”的立体化育人模式,近三年学生在省级以上科创竞赛获奖率提升40%,综合素质评价优秀率达85%。其创新实践为同类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示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