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国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危机严峻。苏联逼债这一国际因素,对当时的粮食危机产生了直接且深远的影响。
- 粮食出口压力增大:为偿还苏联债务,中国不得不增加粮食出口量。在国内粮食产量本就因自然灾害等因素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大量粮食被用于出口还债。例如,1960年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减产,但当年粮食净出口仍达265.4万吨。这使得国内市场上可供应的粮食数量进一步减少,加剧了粮食供应的紧张局面,普通民众能够获得的粮食份额相应降低,直接导致了饥荒情况的恶化。
- 农业资源分配失衡:为完成偿债任务,国家资源向工业和出口领域倾斜,农业投入受到挤压。在资金方面,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满足还债和工业发展需求,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投入减少,导致农业生产条件难以改善,抗灾能力薄弱。在物资方面,原本应分配给农业的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物资供应不足,影响了粮食产量的提高。例如,化肥的短缺使得土地肥力下降,农作物生长受到限制,进一步加剧了粮食危机。
- 农业劳动力流失:为了应对苏联逼债带来的经济压力,国家加大了工业建设力度,大量农村劳动力被抽调至工业领域。这使得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导致许多农田无人耕种或耕种不及时,影响了粮食的正常生产。同时,劳动力的流失也使得农业生产中的一些传统精耕细作方式难以维持,农业生产效率下降,粮食产量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