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年困难时期,四川省承担大量外调粮食任务有多方面原因。从全国层面看,当时国家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需要对粮食进行统一调配,以保障重点地区、大城市和工业人口的基本粮食供应,稳定全国局势。四川是传统农业大省,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在全国粮食布局中是重要的粮食产区,有一定的粮食外调基础和能力。而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需服从国家的统一安排,四川自然也承担起相应责任。
对于李井泉决策背后的争议,一些观点认为,在当时的信息和认知条件下,可能存在对省内粮食实际情况估计不足的情况。李井泉坚决执行中央的粮食外调政策,外调数量可能超出了四川当时实际可承受的范围,这使得四川本地的粮食供应更为紧张,加剧了省内的饥荒程度。但也有观点指出,李井泉是在执行国家整体战略,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国一盘棋,各地都面临困难,他的决策是从大局出发,为了保障国家的整体利益和稳定,不能单纯以局部地区的困难来评判他的决策。并且在当时的统计手段和信息传递有限的情况下,对粮食产量和储存量的判断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总之,对于四川省在三年困难时期外调粮食以及李井泉决策的评价,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全面地看待,不能简单地进行肯定或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