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反应
-
信任度与习惯影响
香港市民长期使用汇丰、渣打银行发行的港币,对中国银行新钞的防伪技术、流通稳定性存在疑虑。部分市民初期选择兑换其他银行钞票,尤其在零售消费场景中接受度较低。 -
认知转变过程
中银通过公开防伪标识、媒体宣传及银行网点推广,逐步建立市民信任。至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市民因主权象征意义增强而更积极接纳。
商界反应
领域 | 初期态度 | 合作举措 |
---|---|---|
零售业 | 谨慎接受,需培训员工识别 | 中银提供验钞设备,联合开展商户培训 |
金融业 | 支持跨境结算便利性 | 推动中银港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之一 |
公共机构 | 政策配合 | 政府税收、交通缴费逐步开放中银钞流通 |
商界尤其重视中银的国有背景与内地经贸网络优势,1995年后,大型企业及跨境贸易场景中银钞使用率显著提升。
市场流通挑战与应对
- 流通占比:1994年发钞量仅占市场5%,远低于汇丰(75%)和渣打(20%)。
- 应对策略:中银增加网点兑换服务、与地铁及公用事业合作推广,至2000年流通占比升至15%。
- 国际化认可:部分海外金融机构初期拒收中银港币,后经中银全球分支机构协调,逐步纳入外汇交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