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术机构重建与学科整合
1949年,李济主持重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将其迁至台北南港,并设立考古馆与人类学陈列室。他整合资源,推动两大领域的交叉研究,形成以下架构:
机构/项目 | 贡献 |
---|---|
史语所考古组 | 统筹台湾早期考古发掘与文物整理 |
台大考古人类学系 | 首开系统性学科课程,培养本土人才 |
东亚考古数据库 | 系统整理大陆与台湾考古资料 |
二、田野考古实践与遗址保护
李济主导多项台湾本土考古项目,包括:
- 圆山遗址发掘(1953年):首次科学论证台湾史前文化层序,揭示新石器时代至铁器时代的连续性;
- 大坌坑文化研究:提出台湾与大陆东南沿海的文化关联性;
-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强调遗址的法定保护范围。
三、跨学科方法论创新
他将人类学体质测量、语言学分析与考古地层学结合,例如:
- 族群溯源研究:通过骨骼标本对比,探讨台湾原住民与东南亚族群的迁移路径;
- 器物类型学扩展:引入统计学方法,量化分析陶器纹饰演变规律;
- 学术期刊创办:主编《中央研究院院刊》增设考古人类学专栏,促进成果传播。
四、国际协作与学术话语权提升
1955年起,李济促成台湾与美国、日本合作开展环太平洋考古计划,包括:
- 与哈佛大学合作分析台湾黑陶文化;
- 邀请日本学者鹿野忠雄参与山地部落调查;
-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中提交台湾考古报告,确立学术地位。
五、本土人才储备与教育体系
他在台大开设**《中国古器物学》与《民族志方法论》**课程,指导学生如张光直、宋文薰等,制定“田野实习-实验室分析-理论建构”三步培养模式,使台湾成为亚太地区考古人类学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