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界定的核心矛盾
虚拟角色的年龄设定可能触发以下法律争议:
-
技术模糊性:
- 虚拟角色的“年龄”依赖程序代码或美术设计,缺乏生物特征(如身份证件)。
- 法律是否将“视觉年龄”等同于“实际年龄”?
-
儿童色情内容界定:
- 若虚拟角色被设计为未成年人形象(如青少年体型、服装),可能被认定为“儿童色情制品”。
- 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74条明确禁止传播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
-
司法实践差异:
- 部分国家(如美国)以“是否具有性暗示”而非“年龄”作为判定标准。
- 日本《青少年健全育成条例》规定,虚拟角色若“明显模仿未成年人”且含性内容,可能被处罚。
虚拟角色年龄设定的法律风险对比表
风险维度 | 低风险场景 | 高风险场景 |
---|---|---|
年龄设定 | 成年角色(18岁以上) | 未成年形象(如学生装、儿童体型) |
内容属性 | 无性暗示或暴力元素 | 明显性行为或性器官展示 |
法律后果 | 一般视为普通游戏 | 可能触发《网络安全法》第12条处罚 |
司法管辖 | 国际通用标准(如ESRB分级) | 中国属地化管理(需符合《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 |
行业应对策略
-
技术规避:
- 采用“年龄模糊化”设计(如抽象化角色特征)。
- 添加“虚拟角色非真实人物”的免责声明。
-
内容分级:
- 参考国际标准(如PEGI分级),明确标注“仅限成人”。
- 中国版号申请中需提交内容合规性审查。
-
用户行为监控:
- 限制未成年人账号访问含争议内容。
- 通过AI识别用户上传的虚拟角色二次创作内容。
司法案例参考
- 日本2021年案件:某游戏因虚拟角色“疑似未成年人”且含性暗示,被东京地裁判定违反《青少年育成条例》。
- 中国2023年案例:某手游因角色服装设计“低龄化”且含性暗示,被网信办约谈并下架。
结论
虚拟角色的年龄设定需在技术表达与法律边界间平衡。开发者应优先遵循《网络游戏内容审核标准》第15条,避免将角色设计为“可能被误认为未成年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