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施坦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毁灭者”是因其对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的否定与修正,这一评价有着多方面历史依据。
理论层面的修正
- 对唯物史观的质疑: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而伯恩施坦认为,经济因素并非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力量,心理、道德等因素在社会变革中也起到关键作用。他淡化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基。
- 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否定: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它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伯恩施坦却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一种“假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的利润并非完全来自工人的剩余劳动,还包括企业家的管理劳动和风险报酬等。这种观点否定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破坏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
政治策略的背离
对比内容 | 马克思主义主张 | 伯恩施坦观点 |
---|---|---|
革命方式 | 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反对暴力革命,主张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改良方式实现社会主义 |
阶级斗争 |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 | 宣扬阶级合作,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可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现利益调和 |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其走向灭亡,无产阶级革命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而伯恩施坦的改良主义策略实际上是要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放弃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策略背道而驰。
国际影响的误导
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思想在当时的国际工人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些国家的工人政党受到他的思想侵蚀,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使国际工人运动陷入了思想混乱和组织分裂的困境。例如,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就因伯恩施坦的思想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削弱了党的战斗力。他的思想误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方向,对马克思主义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