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国共两党通过宣言调整立场,为合作创造政治基础。
一、抗日救亡背景下的政策转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加剧,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党内部部分人士受民族危机影响,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产生动摇。
二、宣言的核心内容与影响
以下为关键宣言及其作用:
宣言名称 | 发布方 | 核心主张 | 实际影响 |
---|---|---|---|
《八一宣言》 | 中共 |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推动国民党内部和谈呼声 |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决议 | 国民党 | 有条件接受“停止内战”提议 | 为两党接触提供官方依据 |
三、从对抗到接触的阶段性突破
- 舆论动员:《八一宣言》通过国内外媒体广泛传播,凝聚社会共识,迫使国民党回应政治压力。
- 秘密沟通:1936年西安事变后,周恩来与蒋介石代表在南京、杭州等地展开非公开谈判。
- 局部合作: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两党军队在战场形成“默契配合”,缓解长期对立局面。
四、外部力量与宣言的联动效应
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共统一战线的支持、英美对国民党施压,与宣言内容形成内外呼应,加速双方从军事对抗转向政治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