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磁谱仪(AMS)是国际空间站上的粒子物理实验装置,中美两国在技术研发、硬件制造及数据分析等环节分工协作,推动宇宙暗物质与反物质探测。
任务分工对比
任务领域 | 中国承担内容 | 美国承担内容 |
---|---|---|
核心部件制造 | 研发永磁体系统、散热器及电子控制单元 | 提供硅微条探测器、数据采集系统及部分传感器 |
实验技术支持 | 设计磁体热控方案,参与地面模拟测试 | 主导太空环境适应性验证及系统集成调试 |
数据资源管理 | 建设贵州暗物质实验室,参与宇宙线数据校准 | 建立MIT数据分析中心,开发粒子识别算法 |
资金与人才投入 | 中国科学院牵头,高校团队参与关键技术攻关 | NASA提供主要发射支持,多所高校联合建模 |
具体任务说明
- 永磁体系统:中国团队突破无漏磁技术,使磁体在太空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避免干扰空间站设备。
- 硅微条探测器:美国研发的高精度探测器可捕捉每秒数千次粒子信号,数据实时传回地球。
- 热控方案:中方设计的液冷循环系统确保仪器在-40℃至60℃间正常工作,热平衡误差小于±0.5℃。
- 算法开发:美方主导的机器学习模型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出百万分之一的潜在反物质粒子痕迹。
协作机制
双方通过日内瓦CERN实验室定期共享实验进展,中国负责硬件迭代优化,美国侧重数据深度解析,联合团队每年发布超过30篇核心期刊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