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图的水深标注与潮汐数据究竟是怎样关联的呢?
海图水深标注基础
海图上标注的水深一般是“理论最低潮面”下的深度。理论最低潮面是通过长期潮汐观测数据计算得出的一个特定基准面,它代表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最低潮位。例如,在一些港口的海图上,标注某点水深为10米,这意味着在理论最低潮面时,该点的水深是10米。
潮汐数据的作用
潮汐数据反映了不同时间点实际潮位相对于理论最低潮面的变化情况。这些数据通常包含高潮位、低潮位以及各个时刻的潮高信息。比如,根据潮汐预报,某一天某港口的高潮位比理论最低潮面高3米,低潮位比理论最低潮面高1米。
两者关联方式
通过将潮汐数据中的潮高与海图上的水深标注相结合,就能得到实际水深。具体公式为:实际水深=海图水深标注+当时潮高。例如,海图标注某区域水深5米,当前潮高为2米,那么此时该区域的实际水深就是5+2=7米。
关联的实际应用
在航海中,船长需要根据潮汐数据和海图水深标注来判断船舶是否能够安全通过某一水域。如果预计到达某浅滩时的潮高较低,加上海图标注水深后仍小于船舶吃水深度,那么船舶就可能面临搁浅风险,此时就需要调整航行计划,选择在潮高合适的时候通过或者更改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