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在B站开设的《中国电影50部》课程究竟是怎样体现她对电影语言与社会议题的关联性思考的呢?
以电影语言剖析社会议题
在课程中,戴锦华通过对电影镜头、画面、剪辑等语言元素的细致分析,挖掘背后隐藏的社会议题。例如,在分析一些老电影时,她会指出特定的光影运用可能暗示着当时社会的阶层差异和权力关系。昏暗的光影可能象征着底层人民的艰难处境,而明亮的光线聚焦在某些特定人物身上,则反映出他们在社会中的优势地位。这种对电影语言的深度解读,使得课程能够从艺术层面深入到社会现实层面。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电影语言
课程还注重将电影语言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戴锦华会介绍每部电影创作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思潮等因素,让学员明白电影语言是如何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中反映社会议题的。比如,在讲解一些反映改革开放时期的电影时,她会指出电影中快速切换的镜头、充满活力的画面风格,与当时社会的变革和人们思想的解放相呼应,体现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未来的期待。
引导学员建立关联思维
戴锦华在课程中不仅自己进行分析,还引导学员建立电影语言与社会议题的关联思维。她会提出问题,让学员思考电影中的某些语言元素可能与哪些社会现象相关。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学员能够逐渐学会从电影语言中发现社会议题,从社会议题的角度理解电影语言,从而加深对电影和社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