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德日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后,苏联采取外交、军事与意识形态多维度反制措施,以应对轴心国集团扩张威胁。以下为具体策略:
应对领域 | 主要行动 | 实施时间 | 成效评估 |
---|---|---|---|
外交博弈 | 与法国签订《法苏互助条约》 | 1935年 | 构建欧洲集体安全框架 |
推动蒙古加入《苏蒙互助议定书》 | 1936年 | 强化远东战略缓冲带 | |
军事部署 | 西伯利亚军区增兵至40万 | 1937-1938年 | 遏制日军北上意图 |
组建机械化军提升装备水平 | 1936-1939年 | 实现陆军现代化转型 | |
国际宣传 | 通过共产国际揭露协定侵略本质 | 1936-1939年 | 瓦解协定道义正当性 |
在意识形态战线,苏联通过《真理报》持续披露德日军事合作细节,1937年曝光《田中奏折》推动国际舆论转向。同时秘密援助中国抗日力量,牵制日军主力。
经济领域实施战略物资储备制度,1938年石油储备量较1935年增长270%,乌拉尔工业区军工厂产能提升至每日300辆坦克。这些举措为后续《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争取到关键备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