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局在1990年提出“一年内终止动员戡乱时期”这一目标,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 内部政治转型需求: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台湾社会政治生态发生变化,党外势力崛起,要求政治开放的呼声日益高涨。“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存在限制了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国民党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需要通过终止“动员戡乱时期”来推动政治转型,向所谓“民主政治”过渡,以缓解内部政治压力,获取更多政治支持。
- 外部国际环境影响:当时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西方国家大力鼓吹“民主”“自由”价值观,对台湾地区的政治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台湾当局为了迎合国际舆论,塑造所谓“民主”形象,提升其在国际上的所谓“地位”,选择终止“动员戡乱时期”,试图以此来展示其“政治改革”成果,融入所谓“国际民主社会”。
- 对两岸关系的误判:台湾当局认为大陆当时正面临国际压力,企图借此机会在两岸关系中争取主动,通过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制造两岸“对等”的假象,模糊一个中国原则,以实现其“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分裂图谋,破坏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然而,“动员戡乱时期”的终止并不意味着台湾当局放弃“台独”分裂立场,这只是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推行分裂行径的一种手段。这种行径严重破坏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损害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