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崩溃与社会失控的双重压力下,禁酒令的存续已难以为继。
经济崩溃的催化
1929年经济大萧条重创美国,政府急需财源。禁酒令导致酒类税收流失,而解禁后预计可:
经济收益方向 | 具体影响 |
---|---|
联邦税收增加 | 酒类生产、销售环节税收恢复 |
就业岗位创造 | 酿酒厂、酒吧、运输业复苏 |
黑市资金回流 | 非法酒类交易转为合法经济活动 |
社会失控与犯罪激增
禁酒令未能实现道德净化目标,反而引发更严重问题:
- 黑帮势力扩张:阿尔·卡彭等黑帮通过走私酒类牟利,暴力事件频发。
- 执法成本高昂:政府每年耗资超3亿美元监管,却无法遏制地下交易。
- 公众支持率暴跌:1932年民调显示,超70%民众支持废除禁酒令。
政治风向转变
罗斯福1933年就任总统后,将解禁作为新政的一部分。第21修正案快速通过,各州自主决定酒类政策,联邦与地方权责得以平衡。
文化观念的松动
禁酒令与城市化、移民文化冲突加剧。新一代美国人更倾向个人自由,反对政府过度干预生活方式,饮酒逐渐被视为社会常态而非道德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