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电缆初期受制于技术瓶颈与物理条件,仅能支持简单信号传输。
核心限制 | 具体表现 |
---|---|
传输技术 | 1850年代电缆采用简单电报系统,缺乏复杂信号调制能力 |
材料特性 | 铜导体电阻高、绝缘层材料(古塔胶)易受海水腐蚀,导致信号衰减严重 |
带宽瓶颈 | 单根电缆仅支持单向传输,带宽不足1kHz,无法承载语音等高复杂度信号 |
维护难度 | 早期电缆故障率高,复杂编码会增加修复难度 |
技术与材料的双重制约
早期海底电缆采用直流电报系统,其设计仅能通过电流通断传递信息,而莫尔斯电码的点、划组合恰好适配这种二进制传输模式。由于电缆内部铜线纯度低、绝缘层包裹技术不成熟(例如使用沥青与麻绳),长距离信号损耗率高达90%,复杂编码会在传输中彻底失真。
环境与工程挑战
海底电缆铺设时需承受高压、低温与生物侵蚀,1858年第一条跨大西洋电缆仅工作3周即失效。工程师发现,若采用多频段信号(如语音),电缆电容效应会导致不同频率信号互相干扰,而莫尔斯电码的单一频率脉冲可最大限度减少此类干扰。
(注:以上内容未使用网页引用,因搜索结果未明确提及早期电缆技术参数,但结合行业通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