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兼顾艺术性与科学性?能否通过视觉语言让历史与技术产生共鸣?
模块设计策略
设计维度 | 类型分类模块 | 制作工艺模块 |
---|---|---|
核心内容 | 俑的形制特征(如铠甲纹路、武器装备)、身份等级区分(将军俑与士兵俑差异) | 分段烧制流程、陶土配方、彩绘颜料来源(矿物颜料)、褪色原因(氧化作用) |
呈现形式 | 图标化对比(如将军俑头戴鹖冠vs普通俑束发) | 分步示意图(从制模到入窑的工序分解) |
互动性 | 设置“猜身份”小问答(根据细节特征判断俑的类型) | 插入“修复师视角”专栏(模拟现代技术复原彩绘的过程) |
排版技巧
-
空间分割法
- 左半区以“俑的千面”为主题,用九宫格展示不同俑的局部特写(如跪射俑的弓箭细节、骑兵俑的马具结构)。
- 右半区用时间轴串联制作工艺,标注秦代工匠的工作流程(制陶→修坯→施釉→彩绘)。
-
视觉符号化
- 用统一色系区分两类内容(如蓝色代表工艺,红色代表类型)。
- 添加“工艺密码”图标(如齿轮、画笔)引导读者关注技术细节。
内容筛选逻辑
-
关联性优先
- 例如:解释跪射俑的腿部结构时,同步说明其陶片拼接工艺的复杂性。
- 通过“彩绘脱落”现象引出古代颜料配方的科学价值。
-
知识梯度递进
- 基础层:俑的类型名称与基本用途(如战车俑的功能)。
- 深度层:分段烧制的温度控制、彩绘颜料的成分分析(如朱砂、石青的提取工艺)。
案例参考
- 故宫博物院教育手册:采用“器物+技术”双线叙事,通过二维码链接工艺视频。
- 陕西历史博物馆展板:用剖面图展示陶俑内部结构,直观呈现分段烧制的合理性。
注意事项
- 避免信息过载:每个模块保留1-2个核心知识点,辅以简短注释。
- 尊重史实:标注“推测”与“已证实”内容(如彩绘工艺部分需注明考古复原成果)。
通过以上设计,手抄报既能满足对兵马俑多样性的认知需求,又能传递古代制陶技术的科学内涵,实现历史人文与工程技术的平衡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