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社会矛盾激化,佛朗哥联合右翼势力,借军事部署与外部支持发起政变,马德里作为政治中心成为关键目标。
一、政治背景与时间选择
1931-1936年西班牙局势
时间 | 事件 | 影响 |
---|---|---|
1931年 | 第二共和国成立 | 左翼改革引发右翼不满 |
1936年2月 | 人民阵线选举获胜 | 土地改革激化地主对立 |
1936年7月 | 右翼军官密谋 | 叛乱计划进入实施阶段 |
佛朗哥选择7月18日因:
- 军队部署完成:北非驻军已调至摩洛哥,可快速渡海至本土。
- 国内动荡加剧:左翼政府镇压右翼,触发军事集团反抗共识。
二、战略目标:控制马德里
马德里的核心地位
- 政治象征:首都失守将瓦解共和派合法性。
- 交通枢纽:控制中部可切断共和军南北联系。
- 国际舆论:占领首都震慑外国支持者(如苏联)。
初期军事行动表
日期 | 行动 | 结果 |
---|---|---|
7月17日 | 摩洛哥驻军叛乱 | 迅速控制北非基地 |
7月18-19日 | 安达卢西亚、纳瓦拉响应 | 南部多城落入叛军手 |
7月20日 | 佛朗哥飞往本土指挥 | 叛军向马德里推进 |
三、外部因素与内部支持
- 德意援助:希特勒与墨索里尼提供飞机运输非洲军团,打破共和军封锁。
- 国内右翼联盟:地主、教会、保皇派资助叛乱,削弱政府反击能力。
- 共和国内部分裂:无政府主义者、共产主义者与政府难以协同防御。
四、叛乱后的局势演变
- 马德里围城(1936年11月):共和军依靠国际纵队坚守,拖延叛军攻势。
- 长期内战形成:初期速胜计划失败,战争持续至193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