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工人团结思想与“联俄联共”政策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在孙中山探索救国道路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工人团结思想推动“联俄联共”政策形成
- 工人力量觉醒: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力量。随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在一些罢工斗争中,工人阶级展现出强大的组织性和斗争精神,这使孙中山意识到工人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革命力量。为了更好地团结和发动工人,他需要寻找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而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重视工人阶级的力量,通过一系列政策将工人组织起来参与国家建设和革命斗争,这为孙中山提供了借鉴。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就积极深入工人群众,开展工人运动,组织工会,提高工人的阶级意识和团结程度,这让孙中山看到了联合共产党的可能性,推动他走向“联俄联共”。
- 寻求革命新动力:孙中山领导的多次革命斗争,如辛亥革命等,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都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旧有的革命力量,如会党、新军等,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工人阶级作为新兴的革命力量,具有坚定的革命性和强大的战斗力。“联俄联共”可以借助苏俄的经验和中国共产党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力,更好地团结工人阶级,为革命注入新的动力。
“联俄联共”政策促进工人团结思想深化
- 理论与组织支持:苏俄和中国共产党为孙中山提供了先进的理论和组织经验。苏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阶级斗争,中国共产党在工人运动中运用这些理论,组织工人建立工会,开展罢工斗争。孙中山在与苏俄和共产党的合作中,学习到了如何更好地组织和团结工人。例如,在国共合作期间,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一系列工人运动,如五卅运动等,通过这些运动,工人阶级的团结意识和斗争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孙中山的工人团结思想。
- 扩大工人运动影响力:“联俄联共”政策使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得到了更广泛的支持和关注。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工人运动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各地的工会组织纷纷成立,工人阶级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诉求得到了更有力的表达。这不仅增强了工人阶级自身的团结,也让孙中山更加坚定了团结工人阶级的决心,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他的工人团结思想。
综上所述,孙中山的工人团结思想与“联俄联共”政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工人团结思想为“联俄联共”政策的形成提供了内在动力,而“联俄联共”政策则促进了工人团结思想的深化和实践,共同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