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6年伦敦大火导致大量居民流离失所,政府与社会通过多途径应对危机。以下是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
措施分类 | 具体行动 | 覆盖人数 | 实施主体 |
---|---|---|---|
临时安置 | 搭建简易帐篷营地,征用教堂、学校等公共建筑 | 约5000人 | 市政机构、教会组织 |
物资调配 | 向灾民发放食物、衣物及药品,设立救济站 | 约8000人 | 慈善机构、市民团体 |
重建规划 | 制定《伦敦重建法案》,拓宽街道并规范建筑标准 | 长期覆盖 | 皇家委员会、建筑师协会 |
经济支持 | 减免受灾区域税收,提供低息贷款鼓励房屋重建 | 约3000户 | 财政部、地方商会 |
外迁分流 | 协调周边城镇接收难民,发放通行凭证 | 约2000人 | 区域行政机构 |
(表格数据为历史文献估算值)
灾后三个月内,超七成难民获得基本安置。重建法案推动城市功能升级,砖石结构替代木质房屋降低火灾风险,市政协作与民间互助模式成为后世应急管理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