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太原战役初期,解放军参战部队以华北军区主力为核心,涵盖野战兵团、地方部队及特种兵单位,形成多兵种协同作战体系。
主要参战部队构成
部队类别 | 具体单位 | 主要指挥官 |
---|---|---|
野战兵团 | 华北军区第一兵团 | 徐向前(司令员兼政委) |
主力纵队 | 第8纵队、第13纵队、第15纵队 | 王新亭、韦杰、刘忠 |
地方部队 | 晋中军区独立旅、太行军区部队 | 罗贵波、鲁瑞林 |
特种兵部队 | 华北军区炮兵旅、工兵营 | 赵章成、陈锐霆 |
作战序列解析
-
华北军区第一兵团
作为战役核心力量,该兵团下辖三个主力纵队,总兵力约8万人。第8纵队(后改称第60军)负责城东突破,第13纵队(后改称第61军)主攻城北,第15纵队(后改称第62军)承担城南封锁任务。 -
配属支援单位
晋中军区独立旅负责外围据点清扫,太行军区部队保障后勤交通线;炮兵旅配备75毫米以上火炮200余门,实施火力压制,工兵营承担坑道掘进与爆破作业。 -
战役初期部署特点
部队采取“分割包围、逐点攻坚”战术,结合“土工作业抵近爆破”战法,形成对太原城的立体封锁,为后续总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