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纵队于1936年成立,同年11月投入马德里保卫战,由多国志愿者组成,支援西班牙共和政府对抗法西斯势力。
时间线梳理
事件 | 时间节点 | 关键内容 |
---|---|---|
国际纵队成立 | 1936年10月 | 苏联协助组建,总部位于阿尔瓦塞特 |
首次参战 | 1936年11月 | 马德里保卫战初期,增援城市防御 |
战役高峰期 | 1936-1937年冬 | 参与大学城、卡拉万切尔等关键战斗 |
国际纵队解散 | 1938年9月 | 西班牙共和政府迫于压力要求撤离 |
背景与行动
- 成立动因: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共产国际号召全球反法西斯人士支援共和政府,来自53国的约3.5万名志愿者加入。
- 参战意义:马德里保卫战是内战转折点,国际纵队以“不许他们通过!”为口号,成功延缓佛朗哥军队攻势。
- 人员构成:包括作家海明威、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等知名人士,以及工人、学生等普通志愿者。
战役数据
- 兵力对比:共和军(含国际纵队)约4万vs佛朗哥军6万(含德意援军)
- 伤亡统计:国际纵队在马德里战役中伤亡超1/3,部分部队减员达60%。
后续影响
- 国际纵队被视为反法西斯象征,其成员二战后多参与抵抗运动;
- 马德里最终于1939年3月失守,但保卫战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提供了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