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制度对于科技成果应用情况的统计监督机制,旨在确保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和合理利用。下面详细探讨其构成和运行方式。
统计指标体系
建立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统计指标体系是基础。这些指标涵盖科技成果的应用范围、应用规模、应用效益等方面。例如,应用范围可通过统计成果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使用情况来衡量;应用规模可从成果所覆盖的企业数量、生产规模等维度进行统计;应用效益则包括经济效益(如新增产值、利润等)和社会效益(如环境改善、就业增加等)。
数据收集渠道
- 企业与科研机构上报:要求涉及科技成果应用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定期上报相关数据,包括成果应用的起始时间、应用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情况等。
- 第三方调查:委托专业的市场调研机构或行业协会进行抽样调查,以获取更客观、全面的数据。例如,对某一领域的科技成果应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或实地访谈。
监督评估方式
- 定期审核:相关管理部门定期对上报的数据进行审核,检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存在疑问的数据,要求企业或机构提供详细的证明材料。
- 现场检查:不定期对部分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现场检查,核实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情况。检查内容包括设备使用情况、生产工艺改进等。
- 绩效评估:根据统计数据对科技成果应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与企业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挂钩,激励企业积极应用科技成果。
信息公开与反馈
- 信息公开:将科技成果应用情况的统计数据和监督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这不仅可以提高科技成果应用的透明度,还能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 反馈机制: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将统计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企业和科研机构,帮助他们改进科技成果应用过程中的不足。同时,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完善统计监督机制。
通过以上统计监督机制,该制度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科技成果的应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推动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