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于1754年去世,此时《儒林外史》手抄本已在一定范围内流传,初刻本尚未问世。
手抄本状态
- 流传范围:在吴敬梓的亲友、文人圈子中有所流传。吴敬梓交友广泛,与当时不少文人墨客交往密切,这些人会通过抄写的方式获取《儒林外史》阅读,使得作品在一定文化小圈子里传播。
- 内容情况:虽然可能存在个别抄写错误,但整体上基本保留了原著的内容与风貌,能让阅读者感受到吴敬梓对科举制度、社会世态的批判与讽刺。
初刻本状态
- 未出现原因:当时的出版行业有其自身的流程和考量。《儒林外史》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较为深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出版商有所顾虑。而且,书籍的刊刻需要资金、人力等多方面的支持,相关筹备工作可能还未完成。
- 后续发展:直到1768年(吴敬梓去世14年后)才有了初刻本,即卧闲草堂本,这标志着《儒林外史》以更规范、更广泛的形式进入大众阅读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