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航天局“罗塞塔”探测器于2014年登陆67P彗星,首次实现人类对彗核的近距离探测,揭示了彗星成分、水来源及太阳系早期演化线索。
1.首次彗核软着陆与数据采集
“罗塞塔”携带的“菲莱”着陆器于2014年11月12日登陆67P表面,成为首个在彗核上软着陆的人类探测器。尽管固定装置失效,仍传回彗星表面高清图像及环境数据。
关键探测数据 | 数值/发现 |
---|---|
彗核表面温度 | -143℃至-63℃(昼夜变化) |
彗星密度 | 约0.47g/cm3(蓬松多孔结构) |
挥发性物质占比 | 80%为冰与尘埃混合物 |
2.彗星成分与有机分子发现
探测器通过质谱仪和光谱仪分析彗星物质,发现以下关键成分:
- 挥发性气体:水蒸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等。
- 有机分子:甘氨酸(氨基酸)、磷、乙醛等,为地球生命起源研究提供证据。
3.水资源与地球关联性
67P彗星释放的水蒸气中,氘氢比(D/H)是地球海水的3倍,表明地球水可能并非主要来自此类彗星,而更可能源自小行星或其他类型彗星。
4.地形地貌与演化研究
探测器观测到彗星表面存在以下地貌特征:
- 悬崖与裂缝:因彗核内部气体释放导致地表塌陷。
- 沙丘与尘埃层:由彗星活动喷发的尘埃堆积形成。
- 活动喷流:阳光加热引发冰升华,形成气体和尘埃喷射现象。
5.技术创新与公众影响
- 超长任务周期:探测器历时10年飞行,突破深空导航与能源供给技术极限。
- 公众科普价值:通过社交媒体实时更新任务进展,全球超百万人参与互动,推动航天科普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