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1月1日,中国近代政治史迎来一次重要转折。宋庆龄、邓演达、陈友仁在莫斯科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名义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标志着国民党左派与蒋介石南京政府彻底决裂,革命力量进入新阶段。
历史背景:国共分裂后的政治真空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国民党内部急剧分化。以宋庆龄、邓演达为代表的左派人士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但南京政府的清党运动与血腥镇压使革命陷入低潮。宋庆龄于同年8月发表声明,痛斥蒋介石“背叛革命”,随后流亡苏联寻求国际支持。
莫斯科成为国民党左派重组的重要据点。邓演达、陈友仁等人认为,唯有重建革命核心,才能延续孙中山遗志。这一背景下,临时行动委员会应运而生。
宣言核心:批判与重建的革命纲领
《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直指南京政府为“新旧军阀与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并提出四大主张:
- 推翻反动统治:以革命手段中止南京政府合法性,终结军阀、买办与地主的剥削;
- 建立平民政权:以工农为主体,联合小资产阶级,实现民族独立与社会平等;
- 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推行“耕者有其田”;
- 国际反帝联盟:联合世界被压迫民族,对抗帝国主义霸权。
宣言强调,临时行动委员会是“过渡性革命指导机构”,待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即行解散,凸显其追求民主程序的立场。
组织行动: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
1928年初,谭平山等人在上海秘密组建“中华革命党”,后更名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推举邓演达为总负责人。其活动分为三线展开:
- 政治宣传:创办《革命行动》等刊物,揭露南京政府腐败,呼吁民众觉醒;
- 军事策动:联络黄埔军校师生与地方反蒋势力,筹建“黄埔革命同学会”;
- 社会动员:在苏区外围组织农民协会,试行土地改革。
1930年,邓演达回国后加速反蒋布局。他提出“平民革命”理论,主张以武装起义推翻独裁,并试图与中共合作。然而,因党内分歧与外部压力,联合战线未能成形。
挫折与转型:从临时行动到抗日救亡
1931年8月,邓演达因叛徒出卖被捕,次月遭秘密处决,临时行动委员会遭受重创。但余部仍坚持斗争:
- 抗日救亡: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黄琪翔等组织医疗队支援十九路军;
- 联合战线:1933年参与“福建事变”,与李济深等成立反蒋抗日政权;
- 政党转型:1935年更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转向推动全民族抗战。
历史意义:左派理想与多党合作的萌芽
临时行动委员会虽未直接推翻蒋介石政权,但其政治实践具有深远影响:
- 思想遗产:继承孙中山革命精神,为后来“第三道路”探索提供理论框架;
- 统战先声:1938年与中共合作推动国民参政会成立,奠定多党合作基础;
- 政党演变:1947年改组为“中国农工民主党”,成为新中国八大民主党派之一。
人物表:关键角色与历史定位
人物 | 角色 | 后续贡献 |
---|---|---|
宋庆龄 | 精神领袖,宣言联合签署人 | 推动国共二次合作,民革创始人 |
邓演达 | 组织核心,理论构建者 | 牺牲后被追认为“烈士” |
陈友仁 | 外交代表,国际联络人 | 参与福建事变,坚持反帝立场 |
黄琪翔 | 军事领袖,后期负责人 | 率部参与淞沪会战、滇西反攻 |
这场由宋庆龄等人引领的运动,不仅是国民党左派的绝地反击,更为中国现代政党政治注入了多元化的基因。其“平民革命”理念与抗日实践,成为连接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纽带。